錢圓圓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首先被定性為社會人,他們需要在某一具體的社會行為范圍內,根據特定的條件和環境,完成包括語言活動在內的各項任務?!罚▌ⅡE、傅榮,2008)。這種新的教學理念被稱為“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在語言學習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優異”成績并不能與其語言交際能力媲美。在“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背景下,我們不得不對法語等級認證考試體制作出反思,以此適應社會的需求。
為了滿足社會對語言人才的需求,《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提出了“面向行動”的新教學理念,旨在強調《語言使用,包括語言學習是作為個體的人,或者作為社會人完成的行動。在此過程中,他們發展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尤其是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他們會根據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處理(輸入和輸出)具體領域的文本。對話方這類語言活動的監督有助于加強或是改善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的能力?!罚▌ⅡE、傅榮,2008)。
法語專業四級考試是由教育部針對全國高校法語專業本科二年級的國家級法語水平測試,旨在評估本科法語專業學生在基礎階段的語言水平。從內容上來看,法語專業四級主要考察聽寫、聽力、近義詞、反義詞、完形填空、單選題、時態填空和寫作能力,共計100分。
在“面向行動”的教學理念下,四級評估將語言能力的培養狹隘的定義為詞匯、語法、拼寫、語義的能力,很顯然是與社會需求背道而馳。根據法語教師協會指出,法語基礎教學要求學生能在為期兩年的專業學習后具備扎實的語言能力并且有基本的社交能力。而法語專業四級過于強調書面表達而忽視口語表達也使其在“公正性”和“準確性”上受到了質疑。
1.語言能力測評過于學術性
首先,聽寫測評。表面上看是對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評估,但本質上來說更偏向于測試學生的拼寫規則、性數的配合而忽視了語言學習者對輸入或輸出語言文本的感知能力。
其次,近義詞、反義詞、完形填空以及單項選擇題,答案設定脫離語境。學生可以憑借自己記憶的語法結構、單詞和固定搭配等直接選擇出相對應的答案,這種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的模式并不符合社會發展對語言人才的需求。
2.文本素材缺乏真實性
盡可能地使用真實的素材(Evelyne BERARD,1991)。顯而易見,在法語專業四級評估中,我們的素材是學術性、教科書樣的文本。
我們以閱讀題型為例子。一些“陳詞濫調”的主題常常被拿出來做閱讀能力的評估,比如說女性的角色,食物偏好,使用手機的危害等;或者是為了考察學生的某一語法能力如比較級的用法而選擇的某些一系列比較主題。在2014年的法語閱讀《Comment manger les Fran?ais?》就大量地考察了比較級和最高級。
真實素材應用于語言教學中的困難往往來源于簡單性與真實性的矛盾所致。但值得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并且盡可能地去收集一些真實的資料用于教學、學習和評估當中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真實的語言素材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另外,真實的素材(書面、音頻、視頻等)讓使用者將文本內容的輸入和自身語言能力的輸出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們不僅能夠在語言方面得到練習,更多的是我們也能在語言的應用方面得到發展。(Bérard,1991)。總之,真實的語言素材才能使語言學習者把語言和真實社會環境有效地結合起來。
3.口語能力測評的缺項
口語能力的測評是語言評估最基本的(Blanche-Benveniste,1997)。從社會的層面來說,口語的使用是無處不在的:面試、招聘、日常社交等等都需要我們去表達這門語言,而法語專業四級考試在口語測評中的缺項使其“準確性”受到質疑。即便是口語與書面語有許多的共同特征并且都共享著一個語法系統,但口語中培養的社交互動能力卻是書面語無法替代的。犧牲口語的測評而偏向于筆試的測評充分說明了法語教育的現狀并不符合社會需求的發展。
評估作為語言教學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語言的學習、學生能力發展、教學大綱的制定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面向行動”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意識到法語專業四級評估考試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過度重視詞匯的記憶、句型的分析而犧牲了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語言能力的輸出上不能與現實社會接軌。當然,在特殊的中國語言環境之下,評估體制的改革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如何運行口語評估?如何選擇合適的真實素材?等等仍然是有待我們去研究考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