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良濤
(江西省南昌縣廣福鎮中心小學,江西 南昌 330205)
小學數學是學生系統接觸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打造基礎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是最為緊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充分發揮數學生活化的一面,避免數學與生活脫節的情況發生,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以及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雖然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不乏有些數學概念和知識抽象,不好理解。教師上課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暢快淋漓,學生在臺下卻一頭霧水沒有興趣。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還相對較弱,一些數學知識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容易理解,那么學生的學習會相對更加輕松。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同學們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了,媽媽買了兩瓶水和三個面包,已知一瓶水是2元,一個面包是5元,那么請問和媽媽這一次的購物花了多少錢?”通過這樣的買東西情境,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算式的列法。這樣買東西的情境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在教學混合運算就可以利用購物生活這樣常見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數學的枯燥無聊,難免會令學生感到困難無趣,如果上課時教師能夠為學生創造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會相對更加有動力。還有在涉及加減法關于“9+29”這樣的算法時,教師一般會教給學生“9+30-1”這樣算,但是學生難以理解“為什么用了加后邊又減去了數”,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付整找零”的購物情境,“你買東西花了29元,你付給收銀員30元,收銀員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呢?”這樣學生聯想到自己買東西時的情境,就更容易理解知識。
教具的使用會給數學教學帶來方便。小學數學和生活聯系緊密,一些數學道具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具體物品實現。尤其在小學數學已經涉及到幾何問題,幾何內容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要求較高,如果可以將生活中的物品和幾何內容相聯系,一定可以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在講授“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提前準備或者讓學生提前準備生活道具。在這一部分時,筆者讓學生準備了兩塊有形狀的一樣的橡皮,然后指導學生將橡皮平移、旋轉,讓學生理解其概念。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數學課上的教學用具,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用具的幫助之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在數學的學習方面有困難是正常現象,幾何內容在小學數學中涉及并不多,只是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認識一些基本圖形,掌握基本圖形的變換以及簡單圖形的面積計算。這些內容大多需要教師運用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如果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物品用作教具,必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但是教師在使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教具時也應該注意,不為了使用而使用,教具是為了知識服務,如果使用的教具不能幫助教學,那就應該舍棄。不應該為了展示生活和知識的聯系,就運用沒有幫助的物品。在生活物品的選取方面,也應該選取日常的物品,如果選取的物品學生沒有見過,那么學生也沒辦法很好地理解。
知識服務于生活,學生學習的知識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中那必然是死板的知識,小學數學大多融入進生活實際,生活中處處可見小學數學的相關知識,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也依賴于數學知識。
例如,在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內容時,其主要教給了學生如何正確的計算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那么筆者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課后作業,讓學生測量自己家的臥室洗手間等區域的必要數據,計算表面積。讓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的數學知識,測量生活中的數據,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另外在學習“克、千克、噸”這些計量單位時,學生對生活中的物品重量還沒有概念,而平時做題也會遇到請學生估算物品重量的相關題目,那么我們就可以請學生在學習這個計量單位以后,記錄生活中用“克、千克、噸”計量的物品的重量,讓學生對這些有清晰的認識。
課后作業的鞏固練習是優化教學結構的重要一環,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步驟,但是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多會按部就班地進行作業的安排,只是依靠教材和練習冊來進行習題訓練,這樣的訓練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鞏固基礎,但是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消磨,并且逐漸將數學與生活相分割。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時要加強學生的認同感,多以實際生活進行結合。
比如進行“三角形”的單元學習總結時,筆者就根據教學情況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課后作業:運用自己學過的圖形進行拼圖,自己動手粘貼在卡片上,在下堂課時進行展示。學生都積極地開動大腦,有的用三角形拼成了許多條魚;有的用圖形拼成了汽車;還有的拼成了一間房屋等。筆者對學生提出了表揚,并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展示在了班級的展示墻上。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業布置,不僅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所學知識,還能夠充分開發學生大腦,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增加一些樂趣,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將知識生活化運用的能力。
只有當數學知識、數學思維真正運用到生活中時,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當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時,才會熱愛數學。學生學習數學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培養數學理性思維,數學理性思維在解決生活問題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見將數學生活化不僅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同樣是如今數學學習趨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