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宋冬雪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轉化醫學是“從實驗室到臨床”的一個連續、雙向、開放的研究過程,最早由美國NIH提出。它的核心是要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其主要目的就是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和公共衛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1]。
近年來轉化醫學在我國備受關注。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以及國家六部門發布的《醫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精準醫療、轉化醫學為新藥開發和疾病診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基于新靶點、新機制和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藥不斷出現,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轉化步伐加快[2]。
生物制藥是新興戰略性產業。國務院2015年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綱領,將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繼續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繼續實施[3]。
在此宏觀背景下,如何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樹立轉化醫學概念及掌握相關的實踐技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生物產業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在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教育教學當中,以轉化理念為指導,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思路,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制藥行業人才。通過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所修課程的學習,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具備發酵制藥、分析檢驗等崗位操作能力,能勝任發酵制藥、藥物分析檢驗、藥物制劑和藥品營銷等生產、管理一線崗位(群)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高職教學應當遵循知識“必需、夠用、適度”[4]的原則,突出職教特色。教學內容的選取生物藥物制備為主線,進行課程設計。詳細學習傳統、成熟藥物如青霉素、四環素的發酵及生化反應工藝流程的同時,側重于其工藝特征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洞察國內外動態,將抗體藥物、疫苗等市場保有率較高藥物研發、加工和銷售過程緊緊與教學結合。對知識要求較高的內容,如細胞工程和基因藥物,將學習目標降為熟悉和了解,側重于基因工程下游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教學內容更加精煉,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時要切實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意識和興趣。在學習生化分離技術時,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可使凝膠層析、離子交換等技術更生動形象、更能被學生理解接受。在實訓操作中,采用課堂互動的模式,提高實驗可操作性,便于動手能力培養。另外,隨著“云課堂”“微課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普及應用,大量優秀的網絡資源實現共享,既方便學生集中注意力掌握重點,又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實現師生互動。教師通過教學輔助資源將知識體系化、模塊化,幫助學生搭建完備的知識體系,實現了空間自由。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工學結合”理念強調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以此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在此指導下,學校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在日常教學中,組織學生進入實訓基地、工廠、制藥企業、醫院、藥房等單位,參觀了解生產環境。同時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全面推行“廠中校、校中廠”校企合作模式,實現“訂單式”培養。例如,學生在校期間由專家來校培訓生產技術和設備操作,接受企業文化熏陶、熟悉生產規程;在實習學年全面頂崗實習,提升生產工作技術技能。在完成綜合實訓和實現素質教育的同時,也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渠道,培養學生勝任崗位需求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從容應對日后就業市場。
轉化醫學倡導的相結合不僅基礎與臨床的結合,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是教育與社會的結合,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拓展了平臺。生物制藥技術作為職業教育中的主力軍應積極參與其中,創新培養模式,推進理念轉變,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創新能力與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