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錦州 121000)
教育改革規劃指出加強安全教育和學校管理工作,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處理好各種事端是教務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在高校組織開展應急管理時,必須要推動其穩步進行,還要正確的認識教務管理工作在應急管理中的重要意義,以此才能夠制定科學的、協調的應急機制。在應急工作體系當中不斷的融入新的技術,旨在新背景下推動管理方法、管理環節的優化,由此為我國高校的應急工作提供踐行方向。
新形勢下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由此也導致社會信息更加復雜多變,如此對高校的應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目前,高校也出現了多元的應急事件,其中包括公共衛生事件、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事件,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教務工作應該關注這些內容。突發事件不僅能夠對學校的物質設施帶來影響,同樣也會造成教學障礙,影響學生和教職工的學習和工作,同時還會影響部分師生以及家長的心理。基于此,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應該時時發揮教務工作的職能,并且有效地避免應急事件產生的影響。其次,教務工作人員必須要根據應急管理工作的內容,制定相應的應急協調機制,并且在推動應急機制發展過程中要保證責任的明確化,機制的靈活性、通用性、穩定性。
伴隨著通信技術以及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目前移動終端幾乎成了教職員工和學生人手必備的工具。基于此,教務人員應該抓住此特點,引領教職員工科學地認識問題,并且基于此編制科學的預案。面對日趨多變的環境,以及現在社會上矛盾凸顯的復雜形勢,高校的管理者應該對錯綜復雜的環境進行認識和評判,有效地避免臨時抱佛腳的錯誤認識,需要以準確的預防、超前的眼光看待、分析、研究未來要發生的問題,并且基于移動終端將未來之勢呈現于高校網頁之中,讓教職員工能夠初步接觸到這些應急事件[1]。除此之外,教務工作人員應該要準備編制科學的應急預案。在編制過程當中要準確把握四個要點,第一,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類別,應急平臺、應急方式、應急措施都要有明確的規定,不能籠統含糊,沒有原則。第二,方案的制定要體現完整性。要體現事發前、事發中、事發后如何做,要利用哪些資源,確保內容的準確、方案的完整。第三,保證方案的操作性。預案內容不僅要明確行為,還應該盡可能地去采用一些可以實施的措施。第四,要體現方案的規范性。對常規的內容以及表格和附件都要做明確的規定,堅持小而精的原則,陳述內容清楚明了,避免拖沓、模糊。并且要實時的基于移動終端設備,構建智慧云平臺,將這些信息公布于高校教務工作管理平臺之中。
對于高校的教務工作而言,必須要在管理當中突出重點,構建有效的防控體系,才能夠推動應急管理的高效化。對于應急事件而言,大都具有基礎性、不可預防性以及損失性,所以,教務工作人員在處理的過程當中,應該基于其特點盡可能地去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而從以下幾個層次推動應急管理中的重點建設內容。首先,在處理過程當中,必須形成一體化的機制,上級和下級要把重點工作放在科學制定預案層次上,做好預測能夠有效地避免應急事件的發生,同樣也能夠有效地為突發事件提供措施。其次,要做好資源整合,促進各部門的協調配合,逐步建立起板塊化,責任分類管理的應急體系。其三,在體系建設過程當中,完善管理領導機構指揮體系和日常管理體系,制定一套應急管理流程,實施統一化的調度指揮,提高管理水平。
應急事件會對高校的財力、人力造成影響,要想真正地提高整個教務工作的管理水平,就必須加大財力、人力的投入,促進管理隊伍的建設,如此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隱患帶來直接效應。在建立應急隊伍后,要通過宣傳和演練以及風險評估等各種事件,促進其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相關經驗表明,應急事件的發生大多數是爆發性的,大面積性的,所以如果只靠自救而逃生,那么在短時間內時效較低。如此,必須要強化實踐演練,舉辦能力活動,加強教職員工的自然災害預防能力,并且定期開展演練活動,通過實踐操作,訓練其反應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例如,現如今在中小學中對火災和地震的演練常常在進行,但是在高校中有的就是各種宣傳活動,或者在班會時班級進行講解、發發資料就草草了事。基于此,高校教務人員就可以通過舉辦高校火災地震演練活動來強化應急隊伍以及教職員工的應急能力。比如,教務人員可以在學校某些地點制造火災現象,進而觀察應急隊伍和教職員工的表現,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來提高應急隊伍與教職員工對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同時這樣的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應急意識,提高了教務管理效率。
簡而言之,新形勢下應急管理工作體系,應該歸入教務工作之中,并且教務工作人員應該基于信息技術以及新理念的引導,從各個角度推動應急體系的建設。通過移動終端設備構建應急預案體系,并且通過實踐演練,強化全校安全意識和自救行為能力。如此,從根本上提高教職員工的水平以及高效應急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