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占芳
(桐鄉(xiāng)六中教育集團實驗中學,浙江 嘉興 315000)
2018年筆者有幸聽了關于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市級公開課,對授課老師的課堂效率印象深刻,她是以初中英語課堂內(nèi)師生互動為焦點。筆者觀察到其以有效教學設計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授課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豐富,對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方法和理論尤其熟悉,能夠把建構主義教學的理念與支架教學理論應用于她的課中,常常能夠體現(xiàn)出讓學生以所學詞組、單詞進行自由表達,通過有效課堂活動提升學習興趣的做法。
支架教學策略的特征是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以營造一個整體的、豐富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支架式教學的定義:“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業(yè)的術語,又譯作“腳手架”是建筑樓房時施與的暫時性支持。當樓房建好后,這種支持就撤掉了。根據(jù)這個建筑隱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這個術語來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這種教學思想源于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本課是外研版《新標準》八年級上冊Module11 Way of life Unit2 In England,you usually drink with milk.。本模塊是閱讀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本課能更好地使同學們理解地方文化差異,更好地與他人相處,理解所謂“入鄉(xiāng)隨俗”這個道理。主人公王輝用第一人稱將自己在英國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凸顯了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授課老師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和自己的在英國的親身經(jīng)歷,搜集自己的視頻和圖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
從教學方法上分析,授課老師做到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從“面向結(jié)果”到“面向過程”,從實踐到理論的轉(zhuǎn)變,筆者從中得出其使用了建構主義教學策略中的支架教學。筆者以授課老師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用支架式教學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本話題中的教學中,老師為學生搭建的概念框架有:根據(jù)老師自己在英國的親身經(jīng)歷,讓學生迅速了解本堂課的話題,并與學生一起對拿著傘的英國紳士這張圖片展開了討論。接著的兩張圖片,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地方文化差異,激活了他們的相關背景知識,對閱讀的內(nèi)容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通過討論,學生知道如何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兩個特殊疑問句的設置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的困難和盲目性。通過滲透英國文化增強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自然而然引出諺語“入鄉(xiāng)隨俗”。英國食物文化的圖片展示,為學生的語言輸出做了鋪墊。詞匯圖的搭建,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增強語言的運用能力。最后的示范支架,增強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動力。
教學支架示例:
教師搭建的支架一:用錄像展示的背景支架
奧蘇貝爾認為,人的學習應該是意義學習,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當學習者產(chǎn)生意義學習的意向,并把所要學的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產(chǎn)生了。④教師利用播放的視頻和導入時搭建的話題“支架”,降低了語言的難度,使學生獲取信息顯得尤為簡單。
Play a video to show the teacher’s own experiences.
教師搭建的支架二:用圖片搭建“英國習俗”的話題支架
Show some pictures.
picture1 (A gentleman with an umbrella)
T:He’s a gentleman.Where’s he from?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S1:He looks like an Englishman.
S2:He was born in England.
S3:He likes walking.
T:He always takes an umbrella.
Picture2 (telephone booth&postbox)
T:When does she use an umbrella?
S1:When it’s rainy.
T:This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stoms.
……
在這節(jié)閱讀課上,筆者發(fā)現(xiàn)授課老師運用讀寫聽說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支架理論運用其間,開展“支架”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搭建“支架”,對閱讀的難點進行了較好地處理,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進行了細致的分解,以此來降低語言信息處理的難度,為學生閱讀文章支起了框架,提高了學生信息獲取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1.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對課堂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應該有一定的提前預測,并能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各項教學活動的目的,能為具體的教學活動做出明確而詳細的說明,對每項活動有清晰的指令,并設置明確的活動目標,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好探究任務。
2.探究學習的幫助者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支架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嘗試通過“支架”來處理語言知識,熟悉并掌握“支架”使用的方法和過程。
3.自主學習的支持者
雷夫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提到:教會學生思考比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促進學生通過主動構建來進行英語學習,做學生英語學習的鼓勵者和支持者。這些支持不僅包括必要的學習資料,而且還包括給予學生充足的構建空間。
筆者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利用支架理論進行閱讀教學的積極嘗試,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