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峰
(洛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洛陽 471000)
中職學校作為當前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機構,其教育教學的實效無疑決定著一代不同專業領域勞動者綜合素質的強弱。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一門在中職學校各專業中都存在的基礎知識學科,理應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能力實現初步應用,以便于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通過英語知識的應用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而客觀來講,目前中職學校英語教師開展教育教學面臨著很多挑戰,不僅是職業化特色造成了英語等理論知識學科在師生心目中的副科地位,更在于很難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但是,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筆者認為,英語教師有必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出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新的調整方向,切實圍繞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逐一去消除它們。
客觀來講,目前的中職生,大多就是因為初中階段學習較差,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無法進入好的高中進行學習,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中職學校。而英語作為一門特殊的理論知識學科,往往有很多學生存在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與此同時,很多中職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致使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難以跟上節奏,很多學生已經在過去幾年長期處于“聽天書”的感覺。學生不愿意主動在課余時間補習過去沒有掌握的基礎知識,這也令英語教師無能為力,想做到幫助學生們能夠在中職英語課堂上收獲知識有點天方夜譚的意味。
相信現在很多同仁們都有深刻的體會,在上個世紀我們接受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時候,除了聽一下教學相關的磁帶,就是教師領讀、板書、強制記憶詞匯、書寫,偶爾串聯一些簡單的語言表達。當然,上世紀的英語教學形式不豐富有教育教學軟硬件條件缺失的因素,也有專業教師匱乏的實際現狀。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的今天,計算機、互聯網飛速發展,越來越多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呈現在了廣大教師面前,一部分教師順應時代發展的節奏及時改進和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確實還有一些教師或者是因循守舊,也或者在某種情況下認為創新和調整也無法促進實際效果的改變,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平時課堂上的溝通與互動僅局限于一部分相對來說基礎知識不太薄弱的群體,難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客觀來講,目前中職學校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還是教育部統編各類中職院校通用的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內容難易程度在合理區間,但是由于中職學校職業化的特點,目前沒有教材做到圍繞相關專業的內容和今后的社會實踐應用狀況去編寫,這不僅會降低教材在中職學校體系中的實用性,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通常中職學校招募的高學歷、年輕化的英語專業教師都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能力,但并不具備中職院校相關專業學生所需要了解的專業領域的實踐經驗,因此,也無法通過課堂教學更多地傳授給學生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讓課堂回歸平淡,學科知識本身讓學生感覺不到有什么大用處,也就不愿意在課堂內外專注于該學科的學習。
實踐證明,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習知識也不例外。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現在的學生們心智水平都不差,之所以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和勇氣,跟以前所受到的高壓式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也有一定關聯。雖然已經強調素質教育多年,但是從我國各項實際來看,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以分數論英雄,在此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們面臨著巨大的成績壓力,也就不得不逼迫學生們去學習,這樣一來,加劇了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他們對于學習喪失了熱情。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的環境下,要更多給學生一些成年人的環境,充分體現他們的主人翁地位,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課程教育教學中營造出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例如,涉及到幼兒教育等專業的教育教學,要盡力引入一些與學生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相關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能夠做到收獲知識、掌握技能,從而能夠提前感受到知識應用的過程。
從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實際來講,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崗位要求的確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旅游與酒店管理等未來走進服務型企業的專業,學生英語知識水平不行就明顯不符合該專業招募人才的實際要求。鑒于此,筆者認為,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當盡量依據就業需求來設置教學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增加與專業相關的實用情景設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要鍛煉學生在職業活動中的口語運用能力。
英語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單元核心內容,利用動畫,音視頻,或者微課等形式展現教學內容,其效果明顯好于純文本輸入。通過現代化手段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改編,為學生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情境,能夠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應用與交流。與此同時,由于中職學生自律性較差,對老師留的課后聽說作業完成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加大課上英語信息量的輸入,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實現課堂與網絡資源共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特點與學生的學習風格,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教材中的文本素材進行加工,以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通過視聽感受、聲像并茂的表現形式來展現教學內容,以保證學生課上有足夠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