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曉東
(陜西省西安科技大學臨潼校區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領域中占有統領性的地位,主要集中表現在經濟工作、社會工作以及教育工作這三個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正確貫徹和落實黨的政策和教育方針,使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這才是避免經濟工作偏離軌道的必經之路。在社會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工作的基礎,只有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范,各項工作才能夠合理有序的運行。從教育工作層面上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強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它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根本之道。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統領性地位貫穿于甚多領域,必須高度重視其作用。
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課堂教學的方式日趨多樣化和豐富化,思政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大大活躍了課堂氛圍,思政課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但形式畢竟是載體,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如何將思政課背后的深度理論使學生入心入腦,從而避免形式大于內容問題的出現,只有將思政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夠達到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學生,教育者是教師,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發展,使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認同度,就需要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要使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都不會得到更好的實現,堅持教師的主導性就必不可少;同時,做不到以學生為著力點,教師的主導地位便沒有了支撐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就會成為教師的附屬品。
2019年3月18日,習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有賴于教師的主導性力量去激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需要依托于學生主體才能得以實現。教師充分地體現自身的主導性作用,是保障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有效方法。只有將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密切統一,才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融洽相處。
“教”與“學”本身就是整個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對矛盾,它們相互制約、相互排斥。高校學生所處環境相較于之前比較自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來完成學習,這樣對于授課教師來講,課堂的接受度就很難提升。學生具有很多可能性的同時,各自的道德素養、政治意識和身心發展特點也各不相同,教師要因材施教,也就面臨著極大地挑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不易把控讓其處于平衡、和諧的狀態,有時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性,有時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現階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個誤區就是經常把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中的統領者,學生則扮演成被動的接受者。在發現這個弊端后,及時調整,在均衡二者關系基礎上,一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為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有力支撐。
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否有效的影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狀況。思政課教師對把控課堂教學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對課堂教學政治方向的把控以及對課堂教學紀律的把控。思政課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思政教師肩負著培育有理想、有擔當青年一代的重任。作為教師自身,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從而才能在課堂教學的每個過程體現出正確、鮮明的政治方向。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對課堂教學紀律的把控要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既要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又不能過于壓制學生的天性,要有活潑自然的課堂氛圍,也不能放任自流,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具備高超的把控課堂教學的藝術。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對象是學生,他們是具有思維能力的鮮活主體。激活每一位思維主體能夠在課堂上主動學習才是思政課的目的所在。思政課雖然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但一味地灌輸教育只能遭到學生的排斥,只有激活學生思維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觸動、思考能力得以培養、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才能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接受者。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是推動思政課實效性的內在推動力,同時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要創設一些內外部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讓思政課程成為高獲得感、高代入感的課程,例如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名勝古跡。總之,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思想狀態、分析學生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