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蕾
(波密縣委黨校,西藏 林芝 860000)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西藏中小學的教育水平,從根本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后,西藏人民對教育的滿意程度,將更多的取決于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廣大教師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愛心、知識、智慧點亮學生心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一重要論斷充分肯定了教育的重要地位,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為廣大教師的成長指明了前進方向。
今天的西藏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機遇和挑戰并存。社會思想觀念多元化,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各種腐敗的分裂思潮依然存在,對當前西藏教育的發展影響甚重。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是正確價值觀的弘揚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西藏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
(一)西藏中小學教師情況分析
通過分析<西藏統計年鑒2018>相關數據可知,西藏自治區中小學教師的師生比仍比較低,學校教師數量存在不足。西藏中小學教師的師生結構仍亟待改改善。教師的數量不足,西藏中小學教師的數量仍然達不到新課改規定的標準。
(二)西藏中小學教師職稱結構分析
根據《西藏統計年鑒2019》相關數據可知,西藏自治區中小學教師職稱結構不太完善,在西藏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專任教師數量達到近15000 人,還能滿足日常的教學情況,但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只有幾百人,比例偏低。遠不能勝任我國快速發展的教育事業,不能適應我國開發大西北的相關政策與教育方針,所以西藏自治區應加快提高教師的職稱或引進高級職稱的教師,提高中小學的師資力量與教學水平。
(三)西藏中小學教師歸屬結構和學科結構分析
西藏自治區中小學教師大部分來自區外,教師隊伍中,支教教師比例居高不下,生源地教師數量偏少,非師范專業教師比例明顯高于師范專業教師比例。教師學科結構嚴重不合理,部分學科教師資源嚴重匱乏,教師跨學科教學現象依然很嚴重。
(四)制約西藏中小學隊伍建設的歸因分析
西藏自治區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中小學教師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嚴重制約了教師隊伍的均衡發展。不少教師自身業務水平不達標,教育教學水平低,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結構。教學條件和生活環境惡劣,導致了教師流失嚴重。
西藏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制約因素有其特殊性,如獨特的高原氣候環境惡劣、各種必需的課程資源嚴重匱乏、信息交流通道不夠順暢等帶來的弊端導致的教師流動大,優秀教師資源流失嚴重。為發展西藏教育事業,壯大西藏中小學優秀教師隊伍,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強調:“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從西藏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辦學路子”。[2]
(一)嚴格政治標準,進一步加強西藏中小學教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加強馬列主義“四觀”、“兩論”的教育,使廣大教師成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中堅力量。
(二)提升教師資質。一方面,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建立教師師德檔案,在各類考核、評優評比和教師專業技術中實行“一票否決制”;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加強教師的業務培訓,完善教師培訓的體制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三)科學規劃,重點培養,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優化學科結構。一是,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繼續引進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適當增加本地生源的引進比例,充實教師隊伍;二是,加強區內師范院校的建設,為緊缺專業配備足夠的師資力量,促進學科結構的合理化發展;三是,建立健全教師交流的體質機制,選派優秀教師去各省重點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教育教學技能,同時,積極引進各省各市的優秀骨干教師來我區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四是,加強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
(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待遇。在全區興起尊師重教的教育風潮,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教師服務的意識;多渠道籌措資金,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依法保障教師工資足額發放,依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重師,切實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使得西藏廣大中小學教師能夠真正的成為學生知識的傳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傳承者、道德的示范者,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西藏夢”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