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全明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涪陵 408000)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思政課教學暴露出諸多問題,單一的教學方法,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都是造成思政課堂氛圍死板沉悶的原因,加之理論與現實脫節,教材過于理論化,因而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如何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提高課堂學生抬頭率和點頭率,如何開展切實可行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做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實現教學體系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思政課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將歷史國情、自然國情和現實國情融入思政課教學。把國情講清、講透,讓學生明白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讓學生明白,面對挑戰,面對更多的急流險灘,“中國號”巨輪要劈波斬浪,高歌向前,就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二是把思政課教師情懷融入思政課。做到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三是融入校情校史教育,通過學校精神特征的標志性建筑、校訓,校園景觀、學校的辦學歷史和辦學思想,校風、學風和教風等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增加認同感、融入感,學會感恩,知道珍惜,愿意承擔,主動擔當起建設學校的責任。
一是思政課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發揮思政課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二是思政課教學融入紅色文化。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內含的“紅色基因”是人民共和國的“遺傳密碼”,儲存著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信息。讓紅色精神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人、培育人,讓紅色文化在學生內心深處落地開花、生根發芽。通過挖掘紅色資源中的愛國故事,學習革命英烈事跡,讓歷史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英烈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紅色精神和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通過演唱紅色歌曲,觀看紅色影片、歌劇、話劇,朗誦紅色文學作品如《紅巖》等,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振奮青年學子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三是思政課教學融入地方文化。讓學生感悟其中蘊含的世代傳頌的勵志故事、耕讀傳家的優秀家風、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等,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深入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理論成果,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切實增強思政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列為專題教學,讓思政課“有滋有味”,堅持八個相統一,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深刻把握長期以來形成的規律性認識,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二是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最新時政熱點、數據、新聞報道等,實現“昨天的新聞,今天的教學內容”,讓思政課永遠“新”著。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激發課堂活力,提升育人效果,讓思政課堂更加魅力四射。三是思政課教學融入“互聯網+”的概念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根據時代特征及學生特點,專門舉辦針對于互聯網新時代教學方法的培訓,交流推廣在現實教學中有效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途徑、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為思政課教學添加“一鍵啟動”,做到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互聯互通,讓思政課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不斷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要達到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行”,那就要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再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讓學生提升認知、增強認同、培養情感、錘煉意志、實現踐行,最終達成知行合一。一是堅持思政課教學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實現師生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組織學生就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形成積極的討論氛圍,運用主題演講、課堂討論、經典研讀交流等多種形式,讓課堂“動”起來,同時采取教師講授和學生分享學習成果交替進行的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自身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二是開辟思政課教學“新場域”。組織學生到革命遺址遺跡實地參觀,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風范、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操,自覺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實現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及增強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