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懿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再好的文化自信力量也需要通過“人”來展現,成功的高等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三觀,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須要將文化自信積極滲透,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具備文化素養的同時還可以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對高校大學生的日后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視。
(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多數都是人文素質教育,所接觸到的傳統民族文化教育較少,以此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較為缺乏,導致很多學生缺失文化自信。對此,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期的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因此大學生是否具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建設與未來的發展。新時期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其進行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也能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真正意義上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有利于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眼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世界格局逐漸呈多元化趨勢發展,在這種環境下,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對于中國的迅速發展惶惶不可終日,他們為了剝奪我們的價值觀,用盡手段排斥中國?;诋斍斑@種社會背景下,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和責任。對此,在高校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從根本上保證我國文化的安全,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針對目前高校教學情況來看,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足夠的自信意識。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文化是思想教育的源泉,因此作為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利用話語媒介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靈魂,話語是否有效、是否擲地有聲是影響文化教育實效的關鍵。但是,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育理論“失語”問題十分常見,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將傳統文化徹底的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導致的。教師自身若是缺乏文化自信,自然也就無法更好教育和引導學生。
(一)運用有效載體,挖掘文化資源。通過構建媒介融合機制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否有效運用載體十分重要,對此應該創建相應的文化素材庫,其中包括歷史、文學、地理、建筑、革命等多方面的內容與文化。然后學校方面可以通過新媒體途徑高??梢詫⑵渫扑徒o學生,組織鼓勵大學生積極轉發、傳播。通過這樣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的結合,同時也能更好的促進學校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借助豐富多樣的音樂元素,將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愛國思想折射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歌詞、音樂創作者的感人故事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音樂的同時形成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并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等等。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提升。
(二)注重平臺建設。眼下,多數高校紛紛建立了專門的微博、微信公共號等網絡平臺,充分彰顯了新媒體平臺開放性、互動性、自由性的特點,大學生們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自由地發表言論,表明觀點。對此高校應該注重這方面平臺的利用,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積極打造極具特色的校園新媒體,通過正確的文化教育和思維引導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有效促進學校與學生的良好互動。
(三)開展多樣活動。學校方面要了解學生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成長規律和文化狀態,掌握他們的行為習慣,然后靈活利用微博平臺、QQ 空間等多種新媒體形式,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傳播中華文化,滲透民族精神,并適當引入一些與學生學業、情感、就業有關的內容,以此來慢慢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可以按照大多數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在校園貼吧、學校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上開展“每周學——首詩詞”“每月讀一本經典”等活動,讓傳統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總而言之,國民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在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里文化教育不容忽視。對此高校必須要重視起來,靈活利用新媒體手段促進媒介融合,通過豐富多樣的手段來落實文化教育,逐漸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端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