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霽珊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吉林 長春 130117)
《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劇初始發展階段的代表作之一。《白毛女》反映了階級矛盾,體現了人們對走向新生活、步入新社會的渴望之情。該歌劇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印記,表現出了中國歌劇的特點。在歌劇表演中,如果表演者能夠把握好藝術處理與聲樂表現,就可以極大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所以,有必要把握歌劇表演中的藝術處理與聲樂表現,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水平。
歌劇是一種融合了器樂、詩歌、舞蹈等藝術的、以歌唱為主的藝術形式。歌劇的感染力極強,容易使觀看者與歌劇產生情感共鳴。西方在歌劇創作、表演等方面具有先進經驗,因此我國應積極地吸收與借鑒西方在歌劇方面的經驗,以此提升自身民族歌劇的發展水平。20世紀40年代,在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之下,民族新歌劇《白毛女》誕生了,而《白毛女》自誕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白毛女》是以抗日戰爭時期華北農村地區楊白勞、喜兒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為主線展開的。《白毛女》反映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把底層人民受到地主階級壓迫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白毛女》注重描寫底層人物的形象,突出了底層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這也使其在中國歌劇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
《楊白勞》是歌劇《白毛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楊白勞》為歌劇藝術處理的分析研究對象。《楊白勞》選段中共包含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歌詞內容表現出了階級現實,而旋律表達出了農民階級對舊社會的痛恨。人物楊白勞是《楊白勞》選段的描寫對象,歌詞中刻畫出了他樸實、善良的形象。旋律是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旋律,樂曲也就沒有了靈魂,但是不同類型的旋律都要以相同的調式體系、音樂語匯為表現之根基。《楊白勞》選段中所應用的旋律處于統一變化的狀態之中。統一主要表現在旋律是以楊白勞為代表的農民階級的艱難生存狀態為描寫對象。而旋律音調都來自相同的音樂動機,這些旋律音調具有普遍性。變化主要表現在根據人物性格與環境變化呈現不同的旋律。[1]
《楊白勞》選段中所體現的人物心理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進而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為豐富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情感、根據人物心理與環境變化營造氣氛等,歌劇應用了不同的藝術處理方式。在第一唱段中,描寫了周圍的環境,即寒冷的冬季,同時飄著鵝毛大雪。這時楊白勞并沒有在溫暖的屋子里,而是在外面躲債。而楊白勞躲債的人物形象以及寒冷的環境奠定了作品的基調,同時逐漸使得觀眾的情感發生變化。在第二唱段中,則是描寫了地主階級的形象與討債的場景。地主階級的代表者是黃世仁,此時的黃世仁正在逼迫楊白勞還債,但是楊白勞并無能力償還這龐大的債務,而黃世仁想要楊白勞用賣女兒(喜兒)的方式來還債。為表現出這部分的故事情感,有必要把“驚恐”、“憤怒”的情緒表現在歌劇中。與此同時,要注意處理好歌唱的旋律、節奏。而黃世仁的形象,正是襯托了楊白勞的形象,表現出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與沖突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地主階級壓榨農民階級。在第三唱段中,楊白勞在威逼之下按了手印,這時楊白勞充滿了負罪感,他向喜兒訴說了自己的罪行。
《白毛女》是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歌劇《白毛女》。由于《白毛女》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反映了社會現實,使得作品的價值進一步提高,人們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舊社會底層人民所受到的生活壓迫。獨唱旋律是歌劇《白毛女》中常出現的旋律形式。與此同時,歌劇《白毛女》利用鮮明的音樂主題展示著人物形象,即敢于與命運抗爭的人物形象,而喜兒就屬于敢于與命運抗爭的人。這種形象在舊社會是極為少見的,因此,喜兒與命運抗爭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并且也是引人深思的。傳統戲曲唱腔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要素,而《白毛女》中合理地運用了這種要素,進而更好地表現了作品的情感。歌劇中引進了河北梆子、秦腔等,這些主要都是為刻畫喜兒這個人物形象所服務的,通過河北梆子、秦腔等的變化,呈現了喜兒的心理變化。
綜上所述,為全面地展現人物形象,一方面,歌劇內容的連貫性、邏輯性等要強,并且敘事要完整、情感表達要充沛、人物形象要豐滿,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應用合理的藝術處理方式,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這種情況之下,觀眾才容易被帶入到歌劇的情感中去,即跟隨著演唱者的歌唱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伴隨著社會發展,音樂表現手法不斷發生變化,并且愈加豐富。演唱者需要深入地研究音樂表現手法,構建完善的運用體系,增強自身靈活運用音樂表現手法的能力。演唱者需要認真地研究歌劇作品,把握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感,以此保證歌劇表演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