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信息通信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0)
數字通信技術的普及導致高校大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均發生重大變化。有鑒于此,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探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網絡新媒體的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認清高校思政教育新形勢,將高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相結合,構建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網絡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式,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創新開辟了道路。網絡新媒體改變了高校大學生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間互動的方式,從而催生了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1]在網絡新媒體影響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在課堂教學,借助移動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對高校大學生24小時的思政教育。不僅迎合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而且,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網絡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許多的載體和平臺,為高校思政教育陣地的拓展帶來了機遇。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局限在思政教材上,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平臺局限在校園板報和廣播等寥寥幾種傳統媒體上。[2]在網絡新媒體的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依托的載體和平臺,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借助網絡新媒體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讓高校思政教育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從抽象到形象的轉變。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網絡新媒體不僅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積極作用,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首先,在網絡新媒體的支持下,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除思政教師之外的其余教育人員(輔導員、心理醫生等)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讓更多的思政教育工作站參與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讓傳統的“一對多”的思政教育變成了“一對一”,更具針對性。
其次,在網絡新媒體支持下,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隨時掌握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網絡新媒體具有極高的“及時性”,通過掌握學生的“朋友圈”“微博說說”等,能夠第一時間發覺學生的思想變化,提供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
最后,在網絡新媒體的支持下,讓高校思政教育從傳統的“被動灌輸”轉變為“互動交流”。傳統的思政教育不僅內容枯燥,而且方式被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教育效果較差。網絡新媒體讓思政教育變得“活潑”起來,無論是以動漫的形式表現思政教材內容,還是將思政教育結合時政,都促進了學生對高校思政的興趣,并且,在“微信”的支持下,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同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交流。
首先,在網絡新媒體的支持,盡管高校大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讓高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多元化,但是,受到網絡新媒體的影響,消費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也在高校大學生中間泛濫開來。受限于生活閱歷,高校大學生無法有效分辨這些包裹在“糖果和鮮花”中的不良思想,極易受到侵蝕,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發展。
其次,網絡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個人能力,特別是新媒體素養提出了要求。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新媒體素養能力不高,不僅無法激發將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反而影響到已有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而且,網絡新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量。
最后,網絡新媒體造成了部分主體的獨立性的喪失,使教育的受眾反而喪失了主見和負責任的主人翁意識,不利于大學生獨立思想的形成。
在實踐中,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發揮網絡新媒體積極作用的因素之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新媒體素養的高低。因此,高校應當通過組織新媒體技術培訓等方式,提高本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積極組建一支高素養的思政教育隊伍,以應對網絡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挑戰。
在實踐中,要利用網絡新媒體所提供的載體和平臺,積極占領高校的思政教育新陣地,是有效規避網絡新媒體消極作用,發揮網絡新媒體積極作用的有效策略之一。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政干預,特別是建立高校輿情預警機制,掌握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控制不良信息的進入渠道,凈化校園網絡信息;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的互動性,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成為學生中的話語領袖,掌握學生中的話語權,在互動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網絡新媒體不僅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需要警惕網絡新媒體的消極作用。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工作中,要注意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促進作用,消除網絡新媒體的消極作用,通過提升自身的新媒體素養,主動搶占思政陣地,掌握高校大學生中的話語權,全方位發揮網絡新媒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