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璐
(山東美術館,山東 濟南 250000)
中國民間藝術和油畫同屬人類的精神產品。但是由于地域、歷史、文化和面向的人群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兩種藝術在材料、技法、題材和表達的內涵都有所不同。如前文所述,中國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娛樂性和集體性等特征,同時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西方油畫起源于15 世紀之前的蛋彩畫,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宮廷貴族。在明清時期,利瑪竇和郎世寧等傳教士將油畫帶入皇宮,再經20 世紀初“西學東漸”及過后的文化浪潮,西方油畫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油畫接受的群體集中在知識分子和上流社會,創作的主體也主要是專業畫家。盡管中國民間藝術和油畫表面看起來存在天壤之別,但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諸多關聯性,具體表現在:一是兩者都是通過藝術媒介反映現實世界——不管是客觀的還是非客觀的,并且都表現人類的內心情感;二是兩者都具有對現實的模仿性,并且都經過了創作者的再加工;三是兩者都或具有認識功能、或教育功能、或審美功能。所以,中國民間藝術和油畫貌似相去甚遠,其實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如果利用一定的藝術手法,是可以將中國民間藝術的技法、圖式、題材和思想融入油畫,創作出具有民族氣質的油畫作品的。
民間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其牢牢扎根于民間,歷經千年的演變,仍然在當代社會之中有著很高的認可度和流傳效力。如板畫、年畫等藝術形式,此類藝術形式本就與油畫藝術形式有一定的互通性,只是板畫、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屬于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而油畫則屬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二者的結合從藝術的互通性角度而言是完全可行的,而從文化的交流和互融角度而言也是極具可能性的。
1.平面造型的運用
平面化造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平面化的造型就是用點、線、面等基本元素在一個平面空間中塑造形體。從早期藝術家主動接受、引進西方的繪畫理論開始,在油畫創作的過程中,中國民間藝術的畫面內容就被用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潘玉良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驗,掌握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富含中國營養的傳統文化元素極大地豐富了她的繪畫語言。在創作《雙人袖舞》時,她刻意削弱了人物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貫穿兩個人物的動態,從而使畫面獲得一種平涂的效果。
2.規則對稱造型的運用
當談到規則、對稱形狀的完美造型時,人們往往能聯想到具有完美造型的民間美術作品,如剪紙、木版年畫等。這種對稱性的造型會給人們帶來大氣的感覺。如,中國古代就有太極的對稱圖形,這種造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廊頂上的圖案和花紋,還是長廊上的畫,都具有十分典型的對稱性特征。當代藝術家顧黎明的很多作品也運用了這種規則對稱造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木版年畫上的某些圖案為原型創作了一系列的藝術作品,如《門神—線版》等。這種對稱性的藝術造型通過藝術家的想象,讓民間美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通過作品的題材和畫面的顏色,可以反映他的繪畫功力。拋開畫面的形式,在色彩的運用上,董希文將油畫的特點與民間傳統藝術的特點相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色彩可能性。在巧妙結合傳統藝術和創新中,創作了《開國大典》這一經典之作。他舍棄了西方古典繪畫重視的明暗對比法和明暗過渡法等古典樣式,大膽地采用紅色、金黃色等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特征的裝飾性色彩,有利于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現在,藝術創作者需要傳承中國民間美術,創新當代表現性油畫的新形式,堅定文化自信,在吸收外來文化、豐富生活趣味的同時,將傳統美術元素發揚光大。
我國的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過去,一些勞動人民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只能通過口訣的方式傳授民間美術技藝。這種藝術傳承的方式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是人們在不斷地傳承中可以對口訣形成獨特的見解,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缺點是容易失傳。中國的傳統藝術重表現、輕再現,中國傳統繪畫比較注重內在精神的表達。在中國美術的發展歷史中,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提出要“以形寫神”,強調畫家在作畫時,筆下描繪的世界往往與現實世界有一定的不同,注重“傳神”的作用。中國民間美術在創作過程中正是運用這一特征,它描繪的內容是創作主體對客體的精神性表達。中國當代表現性油畫應從西方的實物寫生的大框架中跳出來,運用中國民間美術的民族精神,從生活中產生,最后再運用到生活中。它并不是畫家對所見之物的生硬照搬,而是通過主觀想象進行的再創造。
中國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而中國油畫在走向國際藝壇的時候,油畫的民族性問題也一直是懸而未決的難題。如果中國油畫界能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研究,將中國民間藝術的元素借鑒到油畫創作中來,這樣不僅能實現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當代轉換,而且對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探索也是一種可貴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