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邳州偃武大槐樹移民考

2020-12-07 16:51:38解汝祥
魅力中國 2020年37期

解汝祥

(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人民政府,江蘇 邳州 221300)

一、大槐樹移民傳說流傳范圍和內容

互聯網時代以前,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傳說流傳范圍在江蘇省北部、山東省中南部、安徽省中北部、河南省中東部以及河北省南部等省市,如今流傳范圍遍及全國大部。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傳說內容大致如下:明朝初年,由于元末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全國多地“千里無人煙”,而山西因崇山峻嶺阻隔沒有經歷戰爭,也沒有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導致山西人口眾多,洪武皇帝決定遷徙山西百姓去往全國各地耕種農田。傳說如有不愿意遷徙的百姓必須到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去登記。結果這是一個騙局,凡是來登記的百姓被捆綁雙手強行遷走,有人敲破鍋碗,與家人各執碎片,以待相認。有些人在小腳趾甲上砍了一刀,以示都是大槐樹走出來的人,傳說所有洪洞縣移民后裔小腳趾都是“瓣狀甲”。這一移民過程前后共四十七年,從山西到北平、到東南,遷徙人口超過百萬。還有其他過程和細節不多贅述。明初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至少已經成為三百多年來漢民族集體的祖先記憶。“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還有版本是“問我祖先哪里來,山西洪洞燕子窩。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上老鴣窩。”等等。而許多地方的文獻資料里多寫作老鸛窩。現代有人說“解手”一詞來源于明初洪洞縣移民。其實,“解手”一詞早在宋元時代通俗小說里就出現了,比如元代小說《錯斬崔寧》中說:“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而所謂的洪洞縣移民后裔小腳趾“瓣狀甲”,不過是一種常染色體單基因顯性遺傳性狀,無性別差異,全國各地人群都會有。

各省市有代表性的洪洞縣移民記載簡單列舉如下。

山東菏澤奮堆王《王氏譜序》記載:“始祖原籍山西洪洞縣老鸛窩木查村。”山東魚臺三槐堂王氏家譜記載來自山東大槐樹喜鵲窩;曹縣大馬王《王氏合譜》記載:“始祖原系山西平陽府洪洞縣老鸛窩之民。”河南民權縣《段氏歷代世系姓考》載:“洪武三年,奉命由山西洪洞老鸛窩盧家村遷移冀魯豫三省交界之地。”河南內黃邢固村《王氏祖碑》稱:“山西洪洞棗林村,乃余家祖居也”。署乾隆五十八年的河南太康縣潭崗西村《趙氏墓碑》:“始祖諱太,始居山右,原籍洪洞縣老鸛巷。”河南洛陽棘針莊有一順治九年“明末進士”王氏墓碑的碑文記載:“洛東西凹王氏乃三槐之裔派也,本出自山西洪洞大王莊之支。”安徽碭山的周氏家譜記載始祖遷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鴰窩,還有山東滕縣的黃氏族譜稱祖先來自洪洞縣大槐樹喜鵲村,江蘇沛縣孫氏家譜稱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喜鵲窩,這應該是因“老鴰”即烏鴉通常被視為不祥之物,而故意改為表示吉利的“喜鵲”。

通過研究發現,流傳在安徽南部的“山東棗林莊移民”傳說和大槐樹移民傳說的“棗林莊”“老鴰巷”相同,情節也類似,因此列舉幾例如下: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田姓支系現存咸豐七年(1857年)族譜記載“先祖原居山東棗林莊。……先祖懷、貴臨別故鄉時,叔伯兄弟約定,凡我同宗,皆以三官廟為記。……”太和龍口王氏有《王氏宗譜》一套六卷,記載王氏一族于明洪武初年間由山東棗林莊遷徙至太和。阜陽謝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庠生謝上略偕侄謝魁頂自山東棗林莊遷居太邑西北之李興集謝老家武廟。安徽亳州司姓、滁州鄭姓記載來自山東棗林莊;安徽鳳臺施姓、亳州許姓、郭姓、六安倪姓、懷遠馮姓、壽縣馮姓、蚌埠馮姓都記載來自山東老鴰巷。

筆者去年走訪安徽某地解氏,他們的說法很有代表性:“明朝洪武初年始祖奉旨到洪洞縣大槐樹領取移民路費,再遷徙到現在的居住地。大槐樹所在地叫燕屋,燕子怎么可能有屋?應該是燕窩。離開幾里路,回頭看看來時的地方,只能看到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此說法就是由“燕屋”到“燕窩”和“老鸛窩(老鴰窩、老鴣窩)”的演變過程。

邳州市岔河鎮良璧解氏,1994年以前也傳說解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初年從洪洞縣“大槐樹喜鵲窩”移民而來。1994年清明為了響應岔河鄉政府號召,解氏遷移祖墳用于擴建良南小學,在搬遷祖墳石碣過程中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刻滿文字,于是邀請專業人士拓出了碣文,從而揭開一段塵封近千年的家史。解氏祖墳石碣刻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碣文明確記載解氏始祖名諱、來自洪同古邑、來源路線、淮陽軍、立碑人名諱、后人有百家、外遷三個將軍名諱、良璧的地理位置以及刻碣人王群智等等重要信息。同時根據出土文物,確定解氏始祖生卒年代,推斷出解氏始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間從軍而來。可見,良璧解氏雖然是洪洞縣解氏后裔,但洪武移民之時已經在邳州定居三百五十余年,不屬于明初洪洞縣大槐樹移民。

從以上移民傳說中,可以找到如下共同記憶點:大槐樹、燕屋、燕窩、老鴣、老鴰、老鸛、三棵古槐、三官廟、棗林莊。區別是洪洞縣棗林莊和山東棗林莊;山東老鴣巷和洪洞縣老鴣巷;山東大槐樹和洪洞縣大槐樹。特征最明顯的是安徽省淮河兩岸,淮河以北多數傳說來自大槐樹移民(少數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多數來自山東大槐樹),淮河以南多數傳說來自山東棗林莊和山東老鴣巷移民,即安徽的移民傳說來源地大多數是始祖來自山東。而所有移民傳說中記載的地名在明清時期洪洞縣志里找不到,可見“大槐樹移民”傳說應該另有來源地,而且時間不一定就是明朝初年。

二、洪洞縣明朝初年移民可能性排除

(一)洪洞縣所處地理位置移民可能性排除

山西省洪洞縣屬臨汾市,地處山西省西南部,屬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崇山峻嶺,交通艱難。太行山脈屬斷層山,勢如刀削,猴子難于攀爬,移民是無法牽著耕牛、拉著牛車隨意進出洪洞縣的。洪洞縣既不是府衙又不是州治,明朝廷的移民路費及物資不可能存放在交通閉塞的洪洞縣。全山西的移民到洪洞縣領取移民路費沒有可操作性,不符合常理,且根本做不到。

(二)洪洞縣志沒有移民記載

萬歷版洪洞縣志載:“相傳舊無城,至明正統十有四年,始奉文創筑土城。”據說新修的這座城還非常簡陋。我們很難想象洪武初年明朝廷如何在這里設立移民機構,如何在這里組織實施移民活動。“宋元以來,都圖因時更易,國初洪洞都里舊四坊,統八圖,遵教廂,四鄉統十都,十都統九十八圖。”然后具體記載了各都所統各圖的名稱。在所發現的墓志、碑刻、家譜中,自稱祖先來自洪洞縣某某具體地方的,都很難與記載的地名對上號。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成為“故事”開啟于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洪洞縣賈村人景大啟先生告老還鄉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直至現在洪洞縣大槐樹建成了4A級移民尋根景區。而大槐樹移民第一次出現在民國六年的《洪洞縣志》中。現代的洪洞縣志更是大篇幅記載“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故事,“穿越”得很精彩。

(三)廣濟寺和大槐樹的歷史記載與明初大移民沒有關聯性

按照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故事,廣濟寺在古大槐樹附近。明萬歷版《洪洞縣志》卷之八五十七頁載:“廣濟寺,在城北永安里,唐貞觀二年建,節年被汾水侵塌,今改徙賈村北,官路西,寺名仍舊。”只字未提大槐樹。順治《洪洞縣續志》與康熙《洪洞縣續志》也沒有任何記載大槐樹、老鴰窩以及洪洞縣移民的資料。而雍正《洪洞縣志》記載廣濟寺條與萬歷志基本相同,唯后加一句小字:“即今北橋寺舊址。”說明廣濟寺最遲已在晚明以前遷到另外一個地方。如果明初在廣濟寺曾經有過古槐樹的話,該樹是不會與寺一起遷到賈村的;如果大槐樹是在賈村,那么它必不會與明初的廣濟寺有任何關系,即洪洞縣現有廣濟寺和槐樹至多只能有其一是真實的,同時存在就和移民傳說不相關。何況廣濟寺大槐樹只有四百年歷史,與移民傳說的洪武初年懸殊近兩百五十年,而“唐槐二代”及“唐槐三代”說法更是牽強附會。懂植物學常識的都知道槐樹直徑不會超過二米,邳州現有三棵千年以上古槐樹,另兩棵在戴莊鎮山窩村,稱“千年姊妹槐”,樹齡約1020年,這三棵古槐樹干直徑都不足一米五。

(四)洪洞縣及所屬平陽府戶籍資料與移民傳說不相符

元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戶籍統計資料:元代洪洞縣屬晉寧路錄事司,《元史》卷五十八載:“晉寧路,唐晉州。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晉寧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錄事司。縣六:臨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陽。……”明代洪洞縣屬于平陽府,《明史》卷四十一載:“平陽府(元晉寧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從以上正史記載可以看出,明代平陽府轄區比元代晉寧路范圍縮小許多,元至元三年(1337年)晉寧路(平陽路)只有270121人,明初平陽府人數不會超過三十萬。洪洞縣為平陽府二十八縣之一,洪武初年洪洞縣人口至多六萬人,到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三萬余人。萬歷版《洪洞縣志》卷之二第二頁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戶壹萬壹千玖百玖拾(11990),口玖萬貳仟捌百柒拾貳(92872);永樂十年(1412年),戶壹萬壹千伍百玖拾貳(11592),口捌萬柒千柒百柒拾伍(87775)。二次戶口統計顯示戶均近8人。傳說的移民政策是“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假如明初洪洞縣真有大規模對外移民,那么留守的洪洞人戶均不會超過三人,事實是戶均約八人。

(五)明朝正史記載,排除洪洞縣大移民的可能性

通過查閱明代史籍,我們發現明朝移民政策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于1388年。洪武初年,朱元璋試圖把京師遷到鳳陽,開始建設鳳陽,而鳳陽只是縣城,人口規模嚴重不足,因此明初四次遷徙人口充實鳳陽。后來遷都計劃遭到大臣們反對而沒有實行,但是鳳陽的都城建設沒有停止,所以鳳陽又被稱為中都。這四次移民雖然不是當時的國家戰略,但是根據歷史事實,也列入移民范疇。徐達北伐取得勝利之后,遷徙燕山以北以及沙漠的牧民到北平,實質是軍屯,目的是鞏固明朝廷北方的防務,歷代大型軍事行動后經常會有此類行為。明初移民政策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于劉九皋提出移民建議之后。《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關于移民的建議:“古者狹鄉之民,遷于寬鄉,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恒業。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亦。”朱元璋采納了劉九皋的建議并作出決定:“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之后開始了山西大移民。而山西人口眾多,卻不是移民故事里傳說的那么夸張,山西真實的人口少于山東,只是山西多山、少耕地,相對來說“民眾”。《明太祖實錄》一百四十卷有洪武十四年的全國各省人口資料,其中山西省人口是4030454人,而山東省有5196715人。

根據《明實錄》和《明史》記載,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止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歷時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間移民十次,建文年間移民一次,永樂年間移民七次。洪武年間移民四次到鳳陽、四次為軍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兩次遷徙方向具體;建文年間和永樂年間的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區。

1.第一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0年

《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三年,……辛巳,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給資、糧、牛、種,復三年。”據《明史》記載分析,洪武二年九月開始在鳳陽建中都,鳳陽屬于臨濠府,本次移民的目的地只可能是洪武皇帝的老家—鳳陽縣。《明史》卷七十七載:“其移徙者,明初,當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往耕臨濠,給牛、種、車、糧,以資遣之,三年不征其稅。”

2.第二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1年

《明史》卷七十七載:“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萬五千八百余戶,散處諸府衛,籍為軍者給衣糧,民給田。”結合徐達北伐結束于洪武二年十二月,移民時間應該在洪武四年以后。移民來自燕山以北的邊民,移民去向是北平附近的府衛,符合軍屯特征。

3.第三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2年

《明史》卷七十七載:“又以沙漠遺民三萬兩千八百余戶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開地千三百四十三頃。”時間大約在洪武五年左右,移民來自蒙古高原所在沙漠地區。

4.第四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3年

《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縣。

5.第五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5年

《明史》卷七十七載:“復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時間約是洪武八年。

6.第六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76年

《明太祖實錄》卷一一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無產業者于鳳陽屯田,遣人赍冬衣給之。”

7.第七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88年

《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復三年。澤州即今晉城,在洪洞縣東南。潞州即今長治市,在洪洞縣正東。”

8.第八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92年

《明史·太祖本紀》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率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于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本次移民屬于在本地軍屯。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9.第九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92年

《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愿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10.第十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395年

《明太祖實錄》卷二二六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本次移民屬于在塞北軍屯。

11.第十一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02年

《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洪武皇帝駕崩于1398年,本次移民行動實際發生于建文四年,建文帝執政四年的歷史被朱棣掩蓋了。《明史》卷七十七載:“太祖時徙民最多,其間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處之。”《明太祖實錄》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州府縣。”

12.第十二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03年

《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于北京為民種田者,其于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并妻、子發北平、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3.第十三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04年

《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第十四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05年

《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載:“(永樂三年)九月,遷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5.第十五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07年

《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九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第十六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14年

《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載:“(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沖,而土宜稼穡,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者實之。”隆慶州即北京延慶縣。

17.第十七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16年

《明史》卷七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于保安州,賜復三年。”保安州即今河北省涿鹿縣。《明太宗實錄》卷一零三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于保安州,免賦役三年。”

18.第二次移民記載時間是1417年

《明太宗實錄》卷一零六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上言:乞分丁于北平、廣平、清河等寬閑之地,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乃免田租一年。”

從以上移民記錄分析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結論一:十八次移民記錄沒有提及山西洪洞縣移民,也沒有提及山西移民到洪洞縣廣濟寺領取移民路費。傳說的“大槐樹百萬移民”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結論二:被移民者是沒有田地的農民或是丁多田少的農民、遭受外敵騷擾的邊民以及部分罪犯,遷往洪武皇帝祖居地安徽鳳陽、北平及附近地區、黃河南北以及山東等富庶之地,被遷徙者應該說是幸運的,不存在民間傳說的強制移民情行,還有主動要求移民的記載。

結論三:十八次移民提及洪洞縣所屬平陽府五次:第一次(1389年)去往大同軍屯;另外四次移民去向都是北平。

結論四:平陽府在山西省西南,山西歷次移民目的地是去往東南和東北方向,山西其他各州府的移民不可能到洪洞縣領取移民路費。

(六)從明朝戶籍管理制度排除洪洞縣大移民可能性

明朝初年為了加強戶籍管理和恢復農業生產,同時方便賦稅征收,朝廷禁止民間遷徙。《明史》載:“太祖藉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藉上戶部,貼給之民。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凡逃戶,明初督令還本藉復業,賜復一年。老弱不能歸及不愿歸者,令在所著藉,授田輸賦。正統時,造逃戶周知冊,核其丁糧。凡流民,英宗令勘藉,編甲互保,屬在所里長管轄之。設扶民佐貳官。歸本者,勞徠安輯,給牛、種、口糧。又從河南、山西巡撫于謙言,免流民復業者稅。”又載:“凡附藉者,正統時,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屬,離本藉千里者許收附,不及千里者發還。景泰中,令民藉者收附,軍、匠、灶役冒民藉者發還。”可以看出,明朝景泰年間之前戶籍管理相當嚴格,所有逃難戶和流民即使在居住地有了戶籍,原籍在千里之內的除限制條件以外的全部發還原籍,所以,地方各省也不會擅自遷移人口。

從以上分析可知,流傳各地的明初“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傳說不是事實,真正的大槐樹移民必然另有來源地。

三、考證“大槐樹移民”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

(一)大槐樹移民傳說的流傳中心

“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流傳范圍在蘇北、皖北、豫東、魯南及冀南等省區,流傳中心在徐州市。俗語“無風不起浪”,說明這一傳說在該地不是空穴來風。

(二)有古大槐樹,而且是樹蔭占地數畝的大槐樹(群)

在大槐樹移民傳說的地區內,歷史上或者現實中應該有這樣的地方符合這一傳說。

(三)有與移民傳說相符的古代寺廟

傳說是修建在唐代的寺廟。

(四)有與移民傳說相關的地名

移民遷出地附近有發音為“燕屋”“燕窩”“老鴣”“老鴰”“老鸛”“老鴣巷”“三官廟”“三槐”和“棗林莊”等地名信息。

(五)有和移民傳說相匹配的人口

有百萬以上人口來源,或地處交通要道,人員往來頻繁。

(六)移民與山西洪洞縣有關聯

移民發生地的原住民應該有始祖來自洪洞縣的姓氏,且在當地影響力大。

結合以上六個特征,符合所有這些條件的只有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良璧村。

四、良璧具備大槐樹移民發源地必要條件

(一)良璧及附近村莊概況

良璧(通壁),古稱良陂,位于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地屬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在邳州城區西北方向,良璧現有人口8000余人,63個姓氏。良璧在春秋時期稱:良,侯國;兩漢和魏晉時期稱良成縣,其中西漢時期屬東海郡,東漢之后屬下邳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三月漢明帝“征瑯邪王京會良成”就是指的現在良璧村。唐代屬蘭陵縣,《唐書·地理志》記載“十三陂遺址”指的就是良璧。今村周圍仍有十三個土墩(陂),其下實為古墓群。而唐代良璧先民們利用十三陂實現自流灌溉。良璧在北宋屬淮陽軍偃武鄉,金國統治后仍然稱淮陽軍偃武鄉,直到貞祐三年(1215年)改為邳州偃武鄉。村內現有大量歷代遺址、遺物,如古槐、唐貞觀年間重建的興化寺遺址和漢代石羊以及眾多古墓群,等等,良璧有6000年以上文明史。古代良璧有碼頭,是聞名百里的貿易中心。根據調查走訪和考古發掘,古徐國在邳州市戴莊鎮“梁王城遺址”所在地,距離良璧約13公里,都在古沂河岸邊,良璧是古徐國糧倉所在地,有駐軍。傳說良璧曾經有數十處廟宇道觀,已經考證出來的有:興化院、天齊廟、白衣庵、文昌閣、三官廟、三教堂、三圣堂、火神廟、關帝廟、觀音廟、倒坐觀音廟、東岳廟、貞姑奶奶廟、子孫堂、領官廟等十五處。一個村有如此眾多的廟宇,充分說明古代良璧人口眾多,非常繁華。據興化寺重建石碑記載:興化寺始建于魏晉時期,貞觀五年重建興化院的監工官是尉遲恭,元代至元十五年重建興化院碑現存邳州博物館。據良璧人代代口口相傳,至清中期,興化寺重建過七次。良璧村內現有古代槐樹,地方林業部門測定樹齡超過1400年,已被地方政府列入古樹保護名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有三棵古槐枝繁葉茂,南北向一字分布,距離百余米,目前僅存最北一棵。

良璧原住民有“三槐堂”“大樹堂”等為自己的家族堂號,也佐證曾經存在多棵古槐的事實。古代良璧四面環水,村西是西泇河,古稱武原水,又稱引河、營河,民間稱老鴣巷河;《沂州府志》載:“西泇河出費縣抱犢山下,東南流經蘭山縣界,由神峰山城陽橋作字里老鴣巷至朱家樓入邳境,下達泇口與東泇河水會”。1958年邳縣人民政府實施水利工程將西泇河改道東流匯入東泇河。萬歷三十二年“開泇濟運”,西泇河成為中運河的主要支流。良璧村北有古黃河,隋朝以來又稱“運糧河”,經調查考證,該河道就是邳州境內第一條沂河。村東為宋家溝(上游山東段稱宋溝),又稱中泇河。再東約兩公里是汶河,其上古代有渡口,稱棗林莊渡口,為古良璧東南出村唯一渡口,汶河東300米有古村棗林莊,今村落已不存在,現為岔河鎮樣墩村基本農田,其遺址約70畝,毀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黃淮海平原開發”,曾經是邳州王氏三槐堂居住地。戴莊鎮黃石村王氏和鐵富鎮艾山后村王氏宗譜(修于清同治二年清和月)記載:“……始籍太原,原自前明中葉遷于下邳之棗林莊,有子八人……”。王姓族人明確指定棗林莊就在樣墩村東北處。咸豐《邳州志》記載:“正德七年閏五月,劉六、劉七圍邳州,都漕都御史張縉擊敗之。東海千戶張瀛率銳卒殺其渠帥三人。六等遂從棗林渡邳奔河南”。該段記載證實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前在邳州北部存在棗林莊渡口。再向東數公里為東泇河,古稱武水,而良璧村北古沂河貫穿東、西泇河。良璧村南四公里為宋家溝與西泇河交匯處,兩河匯流之后向南流往泇口鎮。

咸豐元年《邳州志》記載:“梁王城北數十里為良璧,元時興化院在焉。碑所稱棟宇膠葛,樓觀櫛比。殆明以前一巨鎮。舊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歲人常巨萬。”可見明代以前良璧人口眾多、十分繁華。《邳州志》記載:“(偃武鄉)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濤溝二河;石蘭社(良璧)在城北少西。”石埠在良璧北偏東方向,距離約14公里,其西北3公里處泇河上有老鴣巷橋。老鴣巷橋又稱老鸛巷橋(因方言亦稱老鴰巷橋),原名中濟橋,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明代大橋毀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現老鴣巷橋位于原橋址北500米處,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為郯夏公路的重要橋梁之一。古邳州境內多水,橋梁和渡口在陸路交通上的優勢愈發明顯,因此重要的橋梁和渡口容易被人們牢記,因此老鴣巷橋和棗林莊渡口被移民后裔牢記在心。古代村與村官道多采用“兩點一線”直線連接,由于良璧位于邳州城區西北,因此古官道多是西北-東南走向,蘭陵—老鴣巷河—良璧大槐樹—棗林莊渡口—艾山—洪福山—官湖就是如此走向的官道,是古邳州西北最重要官道。

(二)良璧符合移民傳說的必要條件

1.良璧屬于徐州市管轄范圍

良璧位于邳州市西北,現屬邳州市岔河鎮,符合大槐樹移民傳說中心徐州市管轄范圍。良璧為兩漢魏晉時期“良成縣”所在地,一直有東、西、南、北四門之分,現村外仍有大量古墓群分布,上世紀末出土過許多先秦時期古墓和兩漢時期墓葬,還出土有“良丞之封”陶印一枚。春秋時期為侯國:良,可見其交通區位優勢突出。

2.良璧有三棵古槐

良璧有古槐樹,市林業部門測定樹齡1400多年,最近據有關專家測定樹齡約1800年,且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有三棵,樹冠遮蔭面積約2500平方米。多棵古槐的存在印證了移民傳說中槐樹樹冠遮蔭數畝的傳言,而不是一棵古槐樹蔭占地數畝。

3.良璧有眾多古代寺廟

距離現存大槐樹東北方向500米的興化院據說初建于魏晉時期,重建于唐貞觀五年,本地人稱“興化寺”,又稱大寺。大寺以北古沂河(1194年黃河改道邳州后又稱黃河)北岸有北宋早期建造的天齊廟,當地人盡皆知:“先有河南興化寺,后有河北大天齊。”據村民傳說興化院栽植的也是槐樹,因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后重建廟宇被村民砍伐。而興化院所處位置為全村最高,十數里外可見寺廟及槐樹,正符合移民后裔傳說的情景。

4.良璧有符合移民傳說的地名

良璧在民國以前屬于邳州偃武鄉,該地屬山東南部方言,偃武發音為“燕屋”。移民后裔解讀:“燕子”沒有“屋”,只可能是“燕窩”,于是流傳始祖來自“燕窩”。良璧村西的泇河在1956年改道前被稱為老鴣巷河(河道位于良璧和譚墩之間,現稱譚墩溝),又被移民后裔聯想為“老鴣窩(老鴰窩、老鸛窩)”,再因“老鴰”(烏鴉)形象不吉利,又有“喜鵲窩”傳言。正符合傳說中的移民來自偃武鄉(燕屋鄉)和“老鴣巷”以及“老鸛窩”“老鴰窩”“喜鵲窩”等等,這些地名是存在的,只是移民后裔解讀地名時出現錯誤而已。

5.邳州人口符合移民傳說

至元十五年良璧興化院重建石碑記載人口巨萬,而邳州在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前人口約150萬。《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載:“淮陽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七年,以徐州下邳縣建為軍,并以宿遷來屬。崇寧(1102年-1106年)戶七萬六千八百八十七,口一十五萬四千一百三十。”戶均僅2人,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到這樣一句話:“太祖乾德元年……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以此來看,可知從宋太祖以來,女性都沒有計入戶口。按照中國古代家庭構成分析,一般是祖孫三代一起生活,以戶均5口計算,推測出北宋崇寧年間邳州(含下邳、宿遷)人口超過38萬。《金史》卷八十一載:“皇統二年(1142年),時邳州土賊嘯聚,幾二十萬,蒲里特軍三千,分為數隊急功之,賊潰去。”從本次農民起義軍規模和被鎮壓分析,當年的起義軍沒有組織性,也缺乏戰斗力,必然是邳州當地部分農民。起義軍人數接近20萬,加之沒有參與起義的老、弱、病、殘、婦、幼、兵、商、士和地主階層,邳州(含下邳、蘭陵、宿遷三縣)在1142年人口約100萬人,20萬戶。推測理由:一是金國統治時期的邳州管轄范圍增加了蘭陵縣。蘭陵縣在北宋崇寧年間是望縣,約2.5萬戶,超過12萬口。因此北宋崇寧年間邳州(含下邳、蘭陵、宿遷)人口基數應該約10萬戶,50萬人;二是四十年人口自然增長翻番,邳州人口達到約100萬人,20萬戶(從1949年—1979年我國人口增長80%可以推斷出:四十年人口增長翻番只是保守估計。1979年之后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無可比性)。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邳州原住民保守估計約150萬人,30萬戶。加之良璧處在古沂州通往古邳州交通咽喉要道上,人口流動頻繁,大規模人員遷徙經過良璧,為移民傳說提供了人口支撐。這是山西洪洞縣不具備的人口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

6.良璧原住民解姓始祖來自洪洞縣

良璧原住民解姓始祖來自平陽郡洪洞縣解家坡(即山西省洪洞縣山頭鄉安頭村解家坡),良璧解氏一世祖因“募兵制”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間與其他人一起自平陽郡洪洞古邑從軍到淮陽軍(邳州在公元982年改稱淮陽軍),至今約九百九十年。據碣文記載解氏后人自第二世就有外遷,九百多年來其后裔遍及全國各地,人口以百萬計。古人記祖籍都是記始祖來源地,才有了“始祖來自洪洞縣”說法。同時不排除與解氏始祖一起從軍而來的洪洞籍其他軍人后裔以千萬計,人口之眾,影響范圍之廣可想而知。加之姻親關系,后人以幾何倍數增長,其后裔記祖籍自然會說山西洪洞縣。因跟風心理,多數人會有類似說法,這是大量移民后裔自稱“始祖來自洪洞縣”唯一合理解釋,其實絕大多數人在明初是原住民。

(三)良璧所屬邳州市概況

邳州市位于江蘇省最北部,2019年邳州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37位,人口196萬,為江蘇省人口第二大縣。邳州北部有三處國家級古人類文化遺址,分別是四戶鎮“大墩子文化遺址”以及戴莊鎮“劉林文化遺址”和“梁王城文化遺址”。其中大墩子文化遺址,已經被專家確定為北辛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年;而“梁王城遺址”附近的“九女墩墓葬”出土文物有“徐王”等銘文,因此梁王城遺址被專家確定為古徐國所在地。另有四戶鎮“鳳凰莊遺址”和良璧村出土文物斷代超過六千年。以上所有遺址皆位于古沂河兩岸,不排除為同一時期文化遺址。邳州自古就是人類聚居區,是江蘇文明發祥地之一,邳州志記載為“少昊故墟”。邳州西北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接壤,北與蘭陵縣連接,東北與郯城縣為鄰。邳州古稱下邳、邳國,等等。邳州是江蘇“北大門”,也是山東“南大門”。“其地北控齊魯,南蔽江淮,西走梁宋,東俯朐海。魏晉以來為重鎮,蓋水陸之要沖,南北之襟喉。”邳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邳州,邳州是三國主戰場之一。邳州西周至北宋期間歷史變遷不多贅述。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邳州時稱淮陽軍,屬山東西路。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改淮陽軍為邳州,仍屬山東西路。1221-1223年為山東行省所在地。元朝初年屬汴梁路,后屬歸德府,隸河南江北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為南京中書省邳州直隸州。邳州境內北部有東西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邳州各地海拔多數在21-25米,地勢低洼平坦。境內河網密布,屬黃淮水系。沂水(多道)、武原水、汶水、武水、大運河、故黃河(泗水)穿境而過,河湖縱橫交錯,水網密集。山東省西南有微山湖,南有中運河,古稱“泗水”,向東流經臺兒莊進入邳州境,從梁王城遺址城西轉向南流,再東去匯入駱馬湖。邳州古稱“洪水走廊”,邳州地名多和水有關,充分說明邳州的地理狀況。水塘邊有高地才適合居住,因此邳州地名帶“墩”字的也很多,明嘉靖邳州志記載有七十二個帶“墩”字的古地名。

邳州境內北部有東西向分布的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土地肥沃,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尤其在公元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時間里,黃河“奪淮入海”造成境內水災嚴重,黃泛區陸路交通受阻,邳州是山東與南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也是運河水道的必經之地,交通地位尤其重要。良璧位于邳州西北,海拔29-31米,是邳州平原地區海拔最高村之一。邳州最北部是四戶鎮,古代稱“四湖”,其東有沂河,每到汛期,邳州北部廣大地區僅有良璧是陸路通道,所以良璧處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上。

五、良璧是大槐樹移民發源地論證

邳州在金代經歷了兩次人口大遷徙,途經地點都是淮陽軍偃武鄉良璧,鑒于老鴣巷河、大槐樹和棗林莊都在偃武鄉境內,因此為了與傳說的“燕屋大槐樹移民”比對,把這兩次人口遷徙統稱為“偃武大槐樹移民”。

(一)第一次偃武大槐樹移民,是黃河“奪淮入海”造成的難民北上

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出海口。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后,淮河流域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和山東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泛濫地區。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水系發生重大變化,也給黃泛區人們帶來了巨大災難。《書經·禹貢》載:“九河既道。”說的是遠古時候古黃河下游分九支入海。到齊桓公元年(前685年),“九河”已“塞其八流”。而曾經的黃河九河形成的水系仍然遍布下游地區,邳州就是典型的黃泛區水系。古邳州有南北兩條泗水,1194年黃河改道之后,泗水又被稱為黃河。良璧村北的運糧河即古沂水也被黃河倒灌,被后人稱為黃河。

正因為黃河改道造成嚴重災害,才導致了深受河水之害的先民大量逃離家園。通過史籍資料分析,第一次移民時間段是公元1194年至1213年,人員來自于金國統治時期的黃河以北邳州及附近地區。具體分析如下。

1.黃河決口史料記載

《宋史·高宗紀》載:“建炎二年(1128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軍。”《五行志》載:“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決陽武,注梁山泊,復分為二。一合北清河入海,一合南清河入淮。”“自建炎二年以后終金之世,率皆分支,南下徐、邳。迄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始改趨陳穎(古地名,在河南省),經徐、邳凡百六十一年。”結合黃河“奪淮入海”歷史可以看出,1128年北宋名將杜沖決黃河水阻止金國軍隊造成的災害只是暫時的,對下游造成影響不是很大。而造成災難性后果的黃河水患開始于金明昌五年以后。這是偃武大槐樹移民(實為難民,姑且稱為移民)逃離邳州的起始時間點。

2.邳州人口銳減史料記載

《金史》卷二十五 志第六載:“邳州,中,刺史。宋淮陽軍,貞祐三年九月改隸河南路。戶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二。縣三:下邳;蘭陵;宿遷。”貞祐初年(1213年)戶籍統計資料顯示只有27232戶,戶數比金明昌五年減少約27萬戶、135萬人。據邳州志記載: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決戰于邳州泇口鎮之后,到貞祐初年(1213年)七十余年,邳州沒有發生戰爭,除黃河水災外,沒有發生其他大的自然災害,可見邳州人口銳減原因只能是黃河水患。因此,黃河改道邳州造成邳州難民逃離時間段為1194年-1213年,第一次“偃武大槐樹移民”最確切時間段應該在1194年至1200年。

《邳州志》記載,每次黃河決口后,邳州大部積水丈余,即平地積水三米多深。黃河之水由山東微山湖方向而來,北部有古沂河、中部泗水、南部泗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再匯入駱馬湖,之后流向淮河入海。每當水災來臨,西、南、東三個方向皆是洪水,人們只能選擇向北逃難,逃往地勢高亢的山東省中北部。難民選擇逃往山東中北部另一個原因是:當年的山東是最富裕地方,相當于現代的長三角地區。《金史》卷一百十七載:“雖然,陛下必欲去歸德,莫如權幸山東。山東富庶甲天下,臣略有其地,東連沂、海,西接徐、邳,南扼盱、楚,北控淄、齊。”可見,水災期間,山東南部的邳州深受其害,先民們只有逃往山東中部北部才是最佳選擇。

3.良璧附近金、元時期消失的古村落佐證

第四次黃河改道之后良璧附近消失古村落如下:臺前莊,位于良璧興化院東北二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40畝;小臺子,位于良璧興化院東一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25畝;譚王莊,位于天齊廟西,始建年代不詳,面積30畝;無難莊,位于良璧東三公里,始建于隋初,面積50畝;皇甫村,位于興化院西,始建于唐初,面積70畝。這些古村落位于良璧古沂河兩岸,海拔高度相對較低,消失于金元時期。邳州其他地區受到的水害可想而知。

4.移民途經良璧黃河北岸棗林墻

良璧村北為古沂河,后來被當地村民稱為“黃河”。河上有“登龍橋”,又稱“石橋”。1855年黃河改道之前,古沂河消失,該河道現已被改造成良田,只有遺跡“石橋窩”。古沂河北岸千百年來有一道野生酸棗樹形成的天然屏障,被稱為“棗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砍伐時其長度超千米,棗樹直徑約十厘米。《邳志補·物產》載:“酸棗,樹小實酸……一名橪,《說文》:橪,酸小棗,叢生。邳多生于斷岸荒蕪,其仁入藥。”酸棗樹是叢生植物,其樹干和枝條長滿一寸多長硬刺,只要長成很難逾越,形成天然屏障,正如一堵墻壁。而其生命力特別頑強,無論是刀砍和火燒,來年依然會茁壯成長,所以良璧人也把這段“棗墻”稱之為“棗強”。1194年黃河改道邳州,先民們家園被黃河水摧毀,莊稼失收,田地被河水侵占,人們被迫逃離故土。逃離的路線就是從邳州各地沿官道北上,途經良璧大槐樹、登龍橋,而黃河水面寬闊,只有黃河北岸“棗林墻”為難民指明道路,防止人們跌落河中,這段棗墻成為難民的“救命墻”。“河北棗強”因此深留在難民及其后裔記憶中,后來有了“河北棗強移民”傳說,同時山東、河北等地開始出現“大槐樹移民”傳說。

第一次“偃武大槐樹移民”造成邳州原住民減少約135萬,邳州戶數由約30萬戶,減少到27232戶。移民方向是從邳州向山東北部、河北,乃至東三省遷徙。

(二)第二次“偃武大槐樹移民”是金國軍隊和“紅襖軍”戰爭造成的難民南下

第二次“偃武大槐樹移民”經歷了兩個階段。

1.河北和山東等地難民南下逃往南半個中國

該階段是“紅襖軍”進攻大金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本階段的顯著特點是河北、山東等地難民南逃,在邳州表現為人口的銳減,邳州戶數由27232戶減少到800戶。

《邳州志》記載:“貞佑初,邳有民兩萬七千戶。”《金史》記載:“興定二年(1218年)……累經殘毀,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戶,曾不滿百,而屯軍五千;邳戶僅及八百,軍以萬計。……”邳州在1213年人數約13萬人,到1218戶數銳減到800戶,約4000人。可見黃河水災后剩余原住民因為紅襖軍與金國軍隊的戰爭大多數逃難離開了。《邳州志》載:“貞祐三年,紅襖賊數萬破邳州崗子崮(在良璧東北方向約三公里,屬偃武鄉四戶社),得船數百艘,將夸河為亂”。地方志記載:

從以上史料記載不難看出,本次大移民特點:先是1214年山東兗州、棗莊、菏澤、沂州等地災民南逃;再就是1215年紅襖軍進攻良璧-崗子崮-楚墩一線,邳州百姓也加入逃難大軍。1214-1215年是大批戰爭難民逃離時間,老鴣巷河以西的山東難民從河西經過老鴣巷橋,然后沿著河東岸南下到良璧。老鴣巷河到沂河之間的難民也會奔良璧而來。地方志記載:良璧北門有善堂一處,建于北宋初年,建筑面積640平方米;西門有善堂一處,建于北宋中期,建筑面積600平方米。邳州僅有十五處善堂,良璧獨占其二,充分證明古代良璧重要性。兩處善堂和村內的興化院等寺院必然作為朝廷安頓難民的處所。良璧有多棵粗大茂密的古槐給難民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棗林莊渡口船少人多,難民必然在良璧等待數日,一旦有渡船可以擺渡,難民們出東門,沿村東“五叉路”、經宋家溝木橋,去往東南方向的棗林莊渡口。汛期河寬水急,擺渡困難,難民們必然留下深刻記憶。通過棗林莊渡口,難民去往邳州腹地。邳州南部為黃河,有些人渡過黃河,逃往南宋政權管轄的淮河以南;有些人向東逃往海州;有些人向西逃往河南省方向。時間過去數百年,移民后裔只留下部分記憶:有人記得偃武鄉老鴣巷河(橋);有人記得偃武鄉大槐樹;有人記得“山東大槐樹”;有人記得寺廟;也有人記得“山東棗林莊”。黃河在邳州中部、南部,而棗林莊和大槐樹都在其北,也有移民后裔記成了“河北棗林莊”和“河北大槐樹”。顯然“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的河北省(明朝及以前沒有河北省)。山東棗林莊就是“河北棗林莊”;“偃武大槐樹”就是“山東大槐樹”,也是“河北大槐樹”,指的都是良璧村數棵古槐。徐州以及附近地區移民后裔對大槐樹記憶深刻,才有了“偃武大槐樹移民”傳說,這就是該傳說流傳在以徐州為中心廣大地區的原因。

邳州在金國統治期間屬于山東西路,有的移民后裔把“山東棗林莊”五個字深深的印在腦海中,為尋根提供了記憶密碼。殊不知幾百年后曾經的“山東棗林莊”劃歸了江蘇省版圖,從而造成移民后裔尋根找錯了地方。

本次人口遷徙相關的移民傳說有:偃武大槐樹移民傳說、山東棗林莊移民傳說、山東老鴣巷移民傳說、山東大槐樹移民傳說、河北大槐樹移民傳說和河北棗林莊移民傳說等。所有這些移民傳說實質上都是“偃武大槐樹移民”。數百年后又被訛傳成“洪洞縣大槐樹移民”。

流傳在良璧的“大槐樹移民”故事明顯不同于其他地區:當年移民之時,在大槐樹下村民們聚餐數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連續幾天夜夜燈火通明,到處是哭聲震天。現在看來,當年逃難的時候,難民多渡口小,擺渡需要數天時間,山東南下的難民們在良璧停留了數日。良璧的原住民逃離之前把帶不走的家畜家禽宰殺,招待親朋好友,生離死別的夜宴最傷心,而槐樹下過夜的難民更可憐。

本階段大槐樹移民主要來自河北省以及山東省,人口約數百萬,其中包括曾經逃避黃河水患的原邳州人,人員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經過邳州后分散到淮河以南和西遷。

2.沂州民老幼盡數遷徙到邳州

該階段的表現特征是移民遷入邳州。在咸豐版《邳州志》中有相關記載。“貞佑二年(1215年)時山東、河北諸郡失守,唯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徐、邳、海數城僅存”,當時的邳州還處于金國朝廷控制范圍。《金史》卷一百八載:“興定元年四月,濟南、泰安、滕、兗等州土賊并起,肆行剽掠,(候)摯遣提控遙授棣州防御使完顏霆率兵討之,前后斬首千余,招降偽元帥石花五、夏全余黨壯士二萬人,老幼五萬口。”《金史》卷十五載:“(興定二年四月)戊午,紅襖賊犯徐、邳,行樞密院兵大破之”。《金史》卷十五載:“(興定三年六月)丁亥,命防御使徒單福定等,帥所部義軍與沂州民老幼盡徙于邳。……秋七月丁酉,籍邳、海等州義軍及脅從歸國而充軍者,人給地三十畝,有力者五十畝,仍蠲差稅,日支糧二升,號‘決勝軍’”。嚴格意義上的“偃武大槐樹移民”指的就是這段移民歷史。根據地方志和《金史》記載分析,公元1218年在邳州先民幾乎逃盡的情況下(僅及800戶),金國朝廷在興定三年(即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六月初六日把原沂州所有人以及歸降的起義軍遷徙到邳州。移民之后,七月份就把移民編入軍籍,安置了他們的生活,給予了土地和口糧。按照當時的黃河水災分析,移民安置地點應該在良璧以及邳州北部山區高地。

3.邳州移民后裔再遷徙

兩次移民之后的數百年來移民后裔繁衍生息,以邳州為中心的偃武大槐樹移民后裔不斷向四周擴散。由于邳州尚有北宋時期來自平陽郡洪洞縣籍軍人后裔(其中解氏有約百家),這些原住民會說“始祖來自洪洞縣”,因姻親關系,代代相傳,且原住民居住在經濟貿易中心區,擁有更高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從而影響千千萬萬移民后裔認為自己始祖遷出地也是洪洞縣。

偃武鄉、老鴣巷、大槐樹、棗林莊和河北棗強都是真實存在的,都與邳州偃武鄉良璧村有關,她們是“五位一體”的存在,彼此印證移民事件。前述幾乎所有移民后裔記載的家譜信息都能與良璧吻合,可見真正的大槐樹移民事件發生在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良璧村。

六、綜上所述:“偃武大槐樹移民”發生在江蘇省邳州市,且是一個概念五種內涵

第一種含義是黃河“奪淮入海”造成的難民北上,時間是1194年到1213年之間,移民來自邳州,人數超過百萬,移民主要遷徙到山東和河北等地,相關移民傳說是“偃武大槐樹移民”和“河北棗強移民”;第二種內涵是戰爭難民外逃。這次移民后裔遍及大半個中國;第三種內涵是指金國朝廷組織的沂州移民遷入邳州。時間是1219年六月初六,執行者是防御使徒單福定。這是最嚴格意義的“大槐樹移民”;第四種“大槐樹移民”指的是在前三種移民遷徙之前和以后的歲月里途經“老鴣巷河-良陂大槐樹-棗林莊渡口”的難民;第五種是偽“大槐樹移民”,指的是不屬于大槐樹移民范疇的人們,卻按照其他人的說法也說成是大槐樹移民后裔。1194年移民之前和1219年之后數百年發生的“大槐樹移民”人數應該更多,不再詳細闡述。

途經古邳州偃武鄉兩次移民來源不一、去向不同,造成了移民后裔記憶重點不相同,各地有不同的移民傳說。但是偃武鄉“老鴣巷河—良陂大槐樹-棗林莊渡口”是移民遷徙旅途共同記憶。無論是“偃武大槐樹移民”“山東大槐樹移民”“山東老鴣巷移民”“山東棗林莊移民”“河北大槐樹移民”“河北棗林莊移民”“河北棗強移民”,都發生在金國統治時期的淮陽軍偃武鄉良璧及附近村莊,這些移民傳說不是各自孤立事件,而是相互佐證真實歷史。

許多難民后裔把始祖遷入時間確定為明朝初年,是因為明朝以前,朝廷嚴禁民間修譜立碑,只有朝廷和王公貴族才有資格編修家史。直到明朝建立,朝廷允許民間修譜立碑,這就是各地民間能夠見到明代石碑而很少見到宋元時期石碑的原因。后因各種原因導致祖碑毀損,族譜失落,移民后裔很難掌握始祖遷徙完整信息,只能憑借部分信息修訂族譜,導致宗譜信息記錄不準確。

因為“沂州民老幼盡徙于邳”,加之邳州自古就是人類聚居地,所以“偃武大槐樹移民”后裔尋根地在江蘇省邳州市,大范圍在以邳州為中心的蘇北和魯南地區。近幾年已經有許多人在邳州附近找到自己的根。比如安徽蚌埠的倪姓依據“山東棗林莊”移民傳說對接了蘭陵縣蘭陵鎮橫山村倪氏(距離良璧30公里);江蘇睢寧顏氏按照“洪洞縣大槐樹喜鵲窩”移民傳說對接了岔河鎮顏家村顏氏;山東滕州解氏依照“山東大槐樹燕窩”移民傳說對接了邳州解氏;安徽阜陽鄒氏依照“山東棗林莊”移民傳說對接了邳州鄒氏。前文所列河南洛東西凹王氏和山東魚臺王氏明顯就是邳州棗林莊王氏一脈,都是“三槐堂”王氏;菏澤奮堆王氏和邳州四戶鎮奮墩王氏應該是一家人;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田姓支系,記載山東棗林莊和三官廟,顯然就是來自良璧。

不論是“大槐樹難民”遷出,還是“大槐樹移民”遷入,其主要特點都是舉家遷徙,甚至是十幾戶、幾十戶人家一起遷居他鄉、定居一處,而幾乎所有移民后裔的家譜記載都是:始祖為一人或者兄弟幾人明初奉旨遷入,可見其家譜記載信息與事實不符。

曾經見證過移民遷徙旅程的偃武鄉、棗林莊、大槐樹、老鴣巷、興化院和“河北棗強”在蘇北大地上等待著遠方的親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香蕉网久久|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黑丝一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视频在线网| 熟女视频91|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91在线精品|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在线国产资源| 在线a网站| 免费在线成人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夜色91| 夜夜操国产| 成人精品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在线色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婷婷六月| 欧美a在线看| 日本在线亚洲|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欧美69视频在线|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 久久a级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婷婷在线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