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龍標
(劍橋小學,江西 豐城 331100)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手段不斷更新,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善于應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育媒介,優化整合互聯網資源,將其融入課堂中,豐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逐步摸索實踐,探索出一套系統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切實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基于教學需求,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網絡教育資源整合進來,進行教學設計,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圖”、“文”、“聲”、“像”這四種形式去學習數學知識,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重點、難點、疑點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高效課堂構建的目標[1]。
另一方面,信息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改變這一局面,在課堂上,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變抽象為形象,變復雜為簡單,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提升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督促教師學習應用信息手段展開教學,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及業務水平。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技術,能夠將豐富多彩的網絡教育資源引入到課堂中,將教學知識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直觀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例如:在講解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游樂園的畫面,讓學生觀看纜車、旋轉木馬、摩天輪、大擺錘的運動,讓學生了解平移、旋轉等圖形運動的概念,了解其特點,例如摩天輪,是圍著中心轉動的,再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也是旋轉的,學生紛紛作答,給出了“風扇”、“時鐘”等答案。這樣動態化的展示方式,可讓學生對圖形運動知識的了解能力增強,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能夠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基于教學設計引入豐富的素材,應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豐富其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況下學習、理解、記憶數學知識,能夠大大提升教學質量[2]。多媒體豐富的知識表現方式,令其成為了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創設的主要工具,課堂時間有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應用多媒體播放與情境相關的視頻、圖片或音樂,來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此背景下展開學習。例如:在學習完“100以內的加減法及乘除法”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創設“小小菜市場”的生活場景,陳列蔬菜、水果、肉類、豆制品等各類商品及其標價,學生充當“消費者”的角色,每個人都有100元,自行購買自己喜愛的菜品,“消費者”需要通過乘法,計算物品價格,再通過加法,計算所購物品總價,如若超過100元,“消費者”需進行減法運算,確保資金足夠。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愛上數學運算,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陪爸爸媽媽逛超市、購物時,充當“計算小能手”的角色。
小學階段學生充滿好奇心,對于世界的認知有限,總是愛問為什么,這其實是學生思考的一種表現,教師應該予以鼓勵,正確引導,讓學生提出猜想,然后應用信息技術,去演示學生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驗精神。例如:在學習到“圓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汽車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為什么呢?”學生答到:“汽車輪子的圓形的。”但是并不知道為什么,教師再提問:“輪子不是圓形的,還可以是什么形狀呢?”學生的答案有“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一個“小動物賽車”的flash動畫視頻,視頻中小熊、小兔、小狗分別駕駛著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汽車競賽,最終,小熊先到達終點。這個視頻直觀展示了汽車不同形狀輪子的運動過程與速度,讓學生增加了對于圓形的認識,引發了其對于生活的思考。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趣味性不足等,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將抽象繁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變得簡單,變得有趣,助力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