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學 四川省靈志藝術人才教育研究院
朗誦是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是口語交際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要求朗誦者語音清晰、聲音明亮、言真意切、聲情并茂。表演式朗誦是指以樂曲演奏、情景視頻和實景道具為背景,進行詩文朗誦或劇本上演,也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用聲音、表情、光影等來演繹作品。在新媒體時代,表演式朗誦頗受青睞,大量的朗誦活動以這種形式呈現,其有利于提高朗誦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同時提升人們的文學欣賞力和藝術鑒賞力。
朗誦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表達形式,極具創造性,其最終呈現的效果取決于朗誦者的全方位表現,不同的朗誦者所展現的內容和效果有所不同。朗誦主要是通過聲音向欣賞者傳送詩文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蘊,對聲音的依賴度極高。作為朗誦者,朗誦者必須開展高效的聲音訓練,根據自身條件制定適宜的聲音訓練計劃,使之掌握有效的語音表達技巧,有效控制自己的音量和音色變化。朗誦者還可在表演過程中借助肢體動作來傳遞相應的情感[1]。作為一名優秀的表演式朗誦者,其在聲音上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根據朗誦內容的變化調整自己的音色和語速,變換語言節奏,從而呈現最佳的朗誦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朗誦節目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朗誦節目的內容有一定的規范性,所選擇的朗誦作品多是一些文學類作品,要符合相應條件;另一方面,對朗誦者也有規范性要求,其必須在綜合形象和普通話上達到較高標準,能夠清晰地將文字用聲音語言表達出來。
朗誦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非常強。通常來說,朗誦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有著相對固定的主題,這就要求朗誦者熟悉和深刻認知朗誦的內容,將自身的情緒全部調動起來,根據朗誦內容,結合自己的感受,將其中的思想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傳播出來。朗誦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表演式朗誦中,通過多重元素的融合,展現出了富有藝術美感的舞臺朗誦。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朗誦者要保持良好的狀態,控制好語言節奏,善用肢體動作、表情來增強情感體驗,用舞臺燈光、屏幕背景和音樂伴奏等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來傳達朗誦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2]。
朗誦是將書面文字用聲音演繹的方式進行傳達,有著視覺和聽覺上的差異性,是一種再創作,其依據是文學作品。朗誦通過語聲的變化,傳達文學作品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內容和情感,聲情并茂,屬于有聲語言藝術。其依賴朗誦者內心的情感體驗,對作品的深刻認知以及朗誦過程中的外部表現,這些直接影響朗誦效果,考驗朗誦者的感染力和表演張力。從傳播意義來看,播音式朗誦是朗誦者根據不同環境不同題材用播音的方式進行朗誦的一種多元化表達方式;表演式朗誦風格則是一種視覺文化傳播,是新時代下的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朗誦者要對朗誦內容有一定的認知,用飽含情感的語言、清晰明朗的吐字、優美的聲音來表達作品中所展現的形象和情感,在視覺基礎上增添強烈的聽感,刺激欣賞者的感官,使之享受藝術的魅力,讓表演式朗誦成為傳情達意的有效方式。
新媒體時代,大眾改變了單一的審美觀,這給表演式朗誦提供了發展機遇,讓其得以展現有聲語言的諸多美感。表演式朗誦的效果與多種要素相關,其對舞臺舞美、背景音樂的要求較高,而且需要燈光道具的配合,要根據表演內容和形式選擇適宜的拍攝方式,如此才能呈現出視覺上的美感,融合朗誦者優美的聲音、表情和動作,甚至演唱,給予欣賞者聽覺和視覺上的雙重刺激,使之充分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例如,在一些沉浸式數字劇場,欣賞者置身于整個場景之中,與表演式朗誦者融為一體。在開場之后,欣賞者可以跟隨光影閃現的詩詞,一同沉浸于氛圍中,由朗誦者扮演的詩詞作者蘇軾、李白等仿佛穿越時空,來到觀眾的身邊,完美呈現了詩詞中的美感,這也是表演式朗誦的藝術體現。這種沉浸式表現形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朗誦模式,還給欣賞者帶來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充分展現了朗誦藝術動人心魄的美感。
相較于傳統的朗誦形式,表演式朗誦對誦讀者和相關技術和場景的要求更高。一是朗誦者要對演繹的文學作品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對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進行完整詮釋,使文字有所升華。朗誦者應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掌握高水平的語言表達技巧,能夠對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傳達作品中所蘊藏的情意;二是要借助化妝技術、適宜的音樂背景以及合理的燈光布置,幫助朗誦者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增強欣賞者的情感體驗。表演式朗誦強調創作中的生命性,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使其感受到作品傳達的情感和靈魂。
在表演式朗誦中,除朗誦者的誦讀水平之外,舞臺燈光、化妝等元素,也是營造良好朗誦氛圍的關鍵內容之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例如,朗誦古詩詞時,我們可以搭建一個靜謐的舞臺,使之富有年代感,讓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引發欣賞者的情感共鳴;還可以根據作品內容的氣氛來搭建舞臺,將文字中的場景還原到舞臺上。總的來說,我們應將多重元素進行融合,實現平衡表達,讓朗誦更加立體化和形象化。以筆者獲得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2019 年萬人誦中秋省級展演一等獎作品《成都賦》為例,為了達到預期的舞美效果,該作品的舞美由創作者伍越和朗誦者段青學共同設計和搭建。相對于傳統的舞臺燈光,該作品的舞臺不僅以燈光圍住,用強弱展現位置的變化,還用了顏色和追光混合后的光效烘托氣氛,同時使用大量干冰和泡泡的混合煙霧來還原天氣混沌期間的歷史感,根據每段文字進行了背景音效的組合,搭建了“上古-唐宋元明-當代”三個時期的不同場景,并首次使用電機掛暗線的形式更改場景,使觀眾感覺像在看電影實現場景的轉換,獲得了表演屆專家和現場觀眾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無論表演式朗誦還是播音式朗誦,朗誦者都應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因此,為了完美呈現出表演式朗誦效果,朗誦者應加強朗讀訓練,針對薄弱之處實施強化練習,以便于通過語言傳遞文學作品的內涵,提高有聲語言表現能力。
表演式朗誦雖然對諸多因素都有更高要求,也強調一定的技術性,但并不意味著這就是表演式朗誦中最重要的部分,比之更重要的是朗誦者內心的感受。朗誦內容一般是古詩詞,或是一些極具文學性的作品,這些內容在被拿來進行表演式朗誦時,其所飽含的情感才是需要傳達的重點,另外,技巧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積累,天賦需要技巧的支撐才能全面展示,朗誦者應加強語音、發聲、肢體動作等方面的練習,學習分析文學作品,學會根據環境的變化來把握語言節奏。
在表演式朗誦過程中,按照語音標準進行文字誦讀是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但是這種朗誦形式缺乏一定的藝術感,也不符合表演式朗讀的要求。因此,朗誦者應在此基礎上,將文字作品轉化為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含義,有代入感地加強語言表達技巧訓練。朗誦者如果過度重視文字,就會朝著播音式朗誦發展,在腔調上形成固定性和單一性,只會簡單地將文學作品用有聲語言朗讀出來,更傾向于背誦,難以傳達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和其所要表達的意義。
表演式朗誦強調表演的整體效果,需要朗誦者呈現出放松的狀態,而不是在表演中因為過于講究而不夠自如。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朗誦者不可只關注有聲語言,而忽視自身的行為和狀態。再創作強調的不僅是有聲語言的技巧性表達,更加重視朗誦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表演式朗誦中應呈現表演者自身特色,以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并將其傳遞給欣賞者,引發欣賞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總而言之,表演式朗誦是新媒體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因而廣受青睞,被大力推廣。影響表演式朗誦效果的因素比較多,為了提高表演式朗誦水平,朗誦者應從多方面著手,把控好多重元素,并使之表達得更加均衡,同時加強對表演式朗誦的研究,有效應用各項元素,從而呈現出更趨完美的表演式朗誦舞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