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軍
(河北省淶源縣南屯鄉杜村小學,河北 淶源 074300)
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探究能力獲得持續性的提升,建議從設置問題的情境方面著手,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才能在多項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績。一般而言,探究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與問題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應積極的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在日常的知識講授過程中,不經意的展現出一些比較特殊的現象,小學生的觀察力是比較敏銳的,當教師不經意的展現出以后,很容易獲得小學生的較高關注。此時,學生內心的問題已經發現,但是教師不能表現出來,應該按照“明知故問”的心態來提出問題,促使小學生去積極地思考,從而對課程的教授做出引導。其次,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應盡量地讓小學生自己去發現。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地對科學內容實施正確的理解,在多個角度上找到自身喜歡的領域,而后去積極地探索。因此,發現問題的教育過程中,并不需要完全集中在課本上,還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對一些自然現象做出分析,讓學生積極的去體驗生活、體驗自然,這樣才能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擁有足夠的用武之地。
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不能總是按照簡單的模式進行教育。一般而言,為了促使科學的實驗具有較強的探究性,教師必須在材料的準備上積極努力,不能出現嚴重的偏差和不足。例如,在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當中,《磁鐵有磁性》的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與之相關的鐵與非鐵兩部分材料,進行對比實驗研究,讓學生分組觀察實驗,發現磁鐵能吸鐵類物體,不吸非鐵類物體。使學生能很快探究出磁鐵性質,從而獲取了磁能吸鐵性質的知識。通過開展材料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多個層面上開展探討分析,由此在知識的記憶、應用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值得注意的是,準備材料的過程中,也可以作為探究式的任務布置給學生,或者是要求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這樣實施的好處在于,能夠為課堂實驗提供更多的參考、指導,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可積極的吸引家長參與,完成了教學的良性循環。
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的探究能力獲得階段性的提升,還必須在制定目標的層面上有所努力。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很多小學生的玩樂心態比較嚴重,對科學課程的追尋,也僅僅是表現為一時熱衷的現象。但是,科學教育是長久要努力的內容,僅僅在短期內表現良好,并不能獲得較高的肯定,也無法得到特別優秀的成績。所以,要為學生、為教師都制定目標,大家按照目標來學習、進步,才能階段性的提升自己。從某種程度上分析,制定目標的方法,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強的外部約束作用,我們這樣做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錯誤行為,對學習思路的規劃是非常清晰的,可進一步減少傳統教育的不足現象,對今后的教育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探究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依靠理論完成的,要積極地去驗證不同的猜想。在此階段,要求學生積極地與教師溝通,雙方共同對設定的猜想去驗證。相對而言,驗證猜想的過程,就是探究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師應該對學生驗證猜想的方法,去多多實踐分析,找出學生探究能力的不足,然后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生達到更高的信服狀態,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比賽,觀察誰的驗證方法更加可行,觀察最終的驗證內容是否準確等。通過這樣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成果,有一個特別直觀的了解,最終的成績、能力,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驗證猜想的過程,要求盡量在室外進行,或者是在實驗室完成,達到驗證的專業操作。
引導學生注意未解決的問題和發現的新問題,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改進探究方案并重新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思路,也促進學生養成屬于“求異”的思維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使他們擴大知識面,發展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獨立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自主探究習慣。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通過拓展實驗空間,進行科學小制作比賽,指導學生進行有創意的小發明創造,撰寫科技小論文等。通過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同一問題,學會全方位、廣角度、多途徑去分析思考。這不僅撞擊了學生的創造靈感,也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是為了全面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而探究性實驗教學,重在探究,學生是探究主體;貴在引導,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引領學生真正做到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