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韜 張雯
(中共鎮江市委黨校,江蘇 鎮江 212000)
當前,全國各城市在創新發展的大潮中逐浪前行,評價政府治理能力的政績觀主要還是以產業經濟指標為衡量標準,例如,地區生產總值、環比增長率、固定資產投入、公共財政收入增長等指標。固然,這些指標代表一個區域的發展水平,但如果從區域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上思考,指標的評判還是缺乏科學性。
根據各地的發展所處階段水平和區域資源與歷史文化等情況,可概括總結出以下幾類指標體系:第一種是產業化經濟數據,例如,生產總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投入、地區財政收入等;第二類指標體系是創新指標體系,例如,人均知識產權擁有量,成果轉化率及數量、營商環境改善,包括稅率優惠、獎補資助政策等;第三類指標體系是效益指標,單位面積母均產值、母均稅收等;第四類是幸福指標即民生指標,例如,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額、人均可支配收入、民生保障等關乎民生福祉的指標;第五類指標體系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結合當地的資源情況,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做好規劃,不能僅考慮眼前的產業數據增長,不能僅關注數量,更要關注高質量發展,即考慮資源的儲備與再生持續的發展。
當前,各地區關于區域發展的評價體系各不相同,同一區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評價指標也在不斷調整。
各地區在評價工作績效的政績觀常常以產業經濟目標為主導,我們以為應堅持以下原則制定的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目標導向。
在績效考評體系的設計上應該堅持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評價指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就各地市如何協同發展中指出,要尊重差異,要講分工合同,協同發展,以提升整體發展水平為總體目標”。
區域的發展既有歷史的積累,也有區位的差異、地區氣候和創新氛圍的積淀等,不能等量齊觀、一概而論。例如,關于東北、西北區域的發展厚度與稟賦與東部南部就有明顯差距,因此,關于區域的考量標準就要有區分,某些地區為了單純追求GDP,靠犧牲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為代價,就要成為歷史的罪人。
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原則;第二,既要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更要考慮民生福祉,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第三,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但向前看的同時,要考慮創新成果獲取效益和轉化效率,要不斷總結;第四,要考慮地區的實際,要辯證地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做到更有效地在本地區轉化應用;第五,要堅持頂層規劃,系統設計的理念;第六,危機防控是區域運營管理的關鍵。
一類指標主要包括:綠色、生態,醫療、教育,居住等民生指標,區域發展共識指標的效益比較,創新性成果的評價;風險防控能力,法制意識等。在一類指標的基礎上細化二級指標。
關于指標體系的測算,可設定強制性的指標即法定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柔性指標可實行量化,根據權重加權計算。該測算標準根據相關影響因子可進行校正。
評價指標體系既是社會治理的指導原則,也是城市發展路徑創新思維,是一種方法論,基于以上方法論研判我市經濟發展的路徑,作為城市發展的創新參考,示范例一。
堅持綠色生態的發展觀與民生發展觀理念,打造幸福城市名片,以山水文化名城為題材,以為人民提供高品質服務為內核,創建幸福城市為目標。
我市發展現狀存在以下問題,人口基數與近幾年凈流入情況、傳統產業偏重、特色產業不明顯、企業內生增長較弱,新業態的消化引進缺乏等,另外,我市所具有的優勢有,豐富的自然稟賦的旅游資源與典故、具有一定的文化城市底蘊、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品牌。
近幾年,我市在項目招引、創新發展方面投入了相當的財力,但發展成效并不顯著。綜上分析,就是要反準發力的支點,根本性的矛盾就是動能轉換的原點,區域發展需要公共財政的支持,但現有的狀況,財力的支撐是有限的,土地資源尚不能撬動引資的心理預期,之前所謂的大項目地引資實踐,至少在中期尚不能見到回報。
因此,我認為當前發展首先要量力而行,以有限的財力博得城市的品牌塑造,找準現有優勢資源的定位,精準發力、集中發力,而不是均衡發力,具體實施路徑,從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基于現有城市優勢資源進行最大化挖掘,強化軟實力建設韜光養晦,塑造民生建設典范,著力打造幸福之城,以此,提升我市關注度,提升人口流入量,通過人口集聚度的提升,豐富了創新要素,這也是現代服務業務(生產性服務業)驅動制造業發展關鍵所在,并可拉動地方的消費動能。另外,依據我市的顯著的區位優勢,東西兩翼城市的溢出效應借勢發力,(從周邊的城市的各項資源要素的成本測算,目前,我市資源要素的銷售相對預期處于虧損狀態,可以蓄勢待發,以尋求高點拋售。)
我市旅游資源豐富,但尚未形成品牌,缺少內涵底蘊,但長三角線上關注度不夠,甚至與依靠人工塑造的旅游品牌的常州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把旅游這塊品牌做好,這是關乎我市發展的切實有效的路徑。
山水名城既體現了生態宜居更是包含了綠色發展的內涵,這也是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境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區,示范區區域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首先山水名城的概念是與文化密切融合的,既要有天然資源的稟賦、歷史文化典故,更要有后天的精雕細琢和文化推廣。城市整體形象的頂層設計、城市文化元素、科學元素、旅游元素與城市品牌的體系構建、從環境衛生、文明意識等城市管理細節入手,盤活現有的旅游資源要素,例如,園區文化建設、景區精細化管理與景區重朔再見造、代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的設計、服務業的集聚化等;要找出差異化,與周邊城市進行比較,通過差異化設計進行整體形象體系設計,否則,否則會被周邊的光環城市所湮沒,旅游人只能作為地客,而記不住城市形象;城市的名片用語要能夠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內涵,而不是“令人吃醋的地方”這樣無內涵的表述;轉變思維模式,發揮要素圍繞功能布局的創新思維;如何與其他要素資源形成輝映,例如,我市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品牌度,但缺乏特色,教育差異化的職業化設計應是產教融合的切入點,因此,在如何更好服務于產業可做出大文章,甚至可催生出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打造服務型政府、建設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城市管理要科學論證,充分發揮智慧的外包服務功能,這是戰略思維的體現,我們城市的高架經濟的效應就沒有充分顯現出來,常州、鹽城兩地的高架的示范疚效應就十分明顯,“高架經濟”是一種產業,而不是一種服務功能,不是為了通行方便,一個景點、一條路線其所帶來的效益是十分可觀的,這不是簡單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他拉動了地產、增加了人口的流量、為創新創業人才引入打下了基礎,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使那些囤地而不動作的人想盡辦法去加緊開發;提升了地價,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為快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并爭得先機做好了充分準備;地產的拉動,使周邊的配套設施得到了充分改善,降低了資源要素的流動,(城市的資源要素也是短缺資源,如果只有一個要素可帶動某一目標發展,就不要動用其他資源要素,所以,從另一角度講,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民生的改善也提供了保障。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體現。
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問題,要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步,改善民生永遠在路上,尤其當前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嚴竣挑戰,越是困難越要關注民生。科學把握突出民生問題的方法策略,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堅持從實際出發,力爭在解決問題上取得實效,盡力而為且量力而行;要進行系統謀劃分步實施,民生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作,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結合我市實際,首先要牢牢守住底線民生,重點關注三個問題,貧困人口和生活問題,目前全市貧困人口較多,其中低保對象近2 萬人,還有大量貧困邊緣人口,受疫情影響,今年穩就業壓力比較大,因疫、災、病、殘致貧返貧風險還客觀存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困難問題,筑牢以社會救助為重點的兜底保障防線,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及時的援助。風險防控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安全生產風險隱患依然存在,例如,山體滑坡災害點需要排查清,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持續改善。專家研究顯示,我國人口的“疾病譜”正在發生變化,由傳染性疾病轉向慢性非傳染,環境污染、不案例食品等因素加劇了慢性疾病擴展態勢,因此,要做好預防及突發應對。
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比如學前教育,大家都希望上公辦幼兒園,再比如,公立醫院改革存的問題等,因此,要加大力度優化公共資源布局。努力創造高品質民生,在發展中持續改善民生,以更優的供給滿足需求,著眼滿足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要,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信有宜居、弱有眾扶,這也是我們面向十四五發展的民生的目標。把優質資源留給民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成就人。幸福民生的塑造既要有物質保障,更要以先進文化塑造人,用民主法治提升人,用穩定預期安定個人。
區域創新發展要堅持頂層設計、科學論證,要考慮地區現實情況循序漸進,不爭急功近利,加強治理體系建設的同時,對治理能力的評估一定要堅持科學的政績觀,在實現小康社會的路上,民生和經濟同等重要。結合我市發展的實際,要走幸福城市建設之路,才是可持續發展、穩健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