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梅
(重慶市北碚區思源小學,重慶 北碚 400713)
伴隨著新課改的前進速度與覆蓋范圍不斷提升和擴張,新課改的實施進度也前進了一大步,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都能夠接受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課堂,注重對學生的提問與引導。相比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語文課堂,互動提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一教一學的方式,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實現了“教學合一”的靈活教學。因此在下文中筆者主要所探討的就是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合理運用課堂提問教學方式,充分實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教師的傳授中將所學知識徹底掌握。
雖然課堂提問能的效果遠超于其他的教學方式,但是課堂提問也要選對方法,否則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因此,為保障課堂教學的成功性,教師必須合理設置提問環節,選取恰當的提問方式,將學生徹底代入到課堂之中。
首先是提問的時機要恰當,教師要在合理的時間插入問題,確保大部分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都能夠給出一個比較貼切的答案,從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教師的提問角度要直觀,即直截了當、淺顯明白地向學生提出問題,避免拐彎抹角。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適合思考內涵過深的問題。比如當教師想要提問學生對段落內容的理解時要直接提問“大家從這段文字中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提問“這段文字給了大家哪些人生啟示”
再次,教師對學生提問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層層剖析從表層含義到深層含義,從基礎難度到高難度,以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剖析文章的現象與本質,從而理解帶領學生一起理解其真正的內涵。比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四字成語時,以“月朗星稀”為例,首先可提問“郎”和“稀”分別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再提問這個詞語的深層含義從而進一步引申出這個詞語的深層含義以及具體應用。
接下來,教師可以考慮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對比與突出,由問題的反面引申到問題的正面。通過二者強烈的差異展現出所學內容帶來的正面影響,進而引申出更深一層次的意義;另一方面,從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看來,教師應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看問題,為學生的邏輯養成提供幫助。
語文課堂提問題方法變化多樣。由于小學語文課本上知識覆蓋面非常之廣闊,雖然每一單元都是固定的組合形式,但是每一單元所涵蓋的文體是不同,其所包括的文章內容也是不同的。班級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個體所組成的一個大的整體,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層次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的提問方式也要仔細斟酌,重視尺度問題,避免出現超綱問題,保障提問質量。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備內容,還要備教法,力爭同樣的時間內,最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一般情況下,教師需要把一篇完整的課文劃分成多個部分并對每一個部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快速明確中心思想。一般來看,詩歌,教師需將提問重點放在熟讀背誦上;古文,教師需將提問重點放在理解與翻譯上;新內容新知識,要根據知識點的特性來確定提問方式;需要復習的內容,提問的重點則是熟練應用,舉一反三,;對于自學內容,提問重點應該是知識點的設疑,要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并進而明確文章的內容;學生知識層次不同,提問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同時還要注意由淺入深,先易后難,使學生回答問題有興趣。比如在講解《達芬奇畫雞蛋》一課時,筆者就將文章內容劃分成了三個部分并同時設置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達芬奇為什么要畫雞蛋?”;第二個問題“達芬奇畫雞蛋的結果是什么?”;第三個問題“達芬奇能夠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畫家僅僅是因為練習畫雞蛋嘛?”雖然是三個問題,但是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相互呼應大同小異的,學生們通過對三個問題的綜合思考就能夠得出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含義——成功貴在堅持!這樣不僅在學生的承受范圍之內,還能夠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不論教師在課堂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歸根結底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習技能。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課堂的學習氛圍。筆者的前輩就是一個很會與學生交朋友的老師,她非常善于理解學生的內心,習慣性地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她在授課前會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在綜合了每一學生的已經并進行一定的調整之后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具有充足的吸引力,能夠保障學生可以長時間地專注于課堂并在教師提問時能夠給出貼切的答案,她帶的班級內也一直保持著一種非常積極地學習氛圍。
綜上,課堂提問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有力武器,教師需要采取適當的方法,保持合理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