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市外國語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0)
一節音樂課要上得讓學生笑口常開,積極舉手,教師就要創造一種吸引來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顯示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力量。在教學時結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創設音樂情景,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學情景缺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常常缺乏對知識應有的興趣。沒有問題的教學不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會消減他們的學習熱情。許多教師不得不求助于一些教學內容之外的措施,而這樣做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可以說創設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興趣不可缺少的因素。音樂情景教學就是運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創設一種情景,把學生帶入到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活動,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又是聽覺的藝術。由于音樂有意境深邃、語言抽象等特點,學生比較難以理解。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真正進入音樂情景。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實踐中,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特點的情景中自然愉悅的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體驗其情感,增強其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因此,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便會漸漸失去音樂的興趣。情景教學則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以學生為本”等音樂教學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感知,主動地領悟。
音樂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所以,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音樂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音樂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應停留在形式上的花哨、熱鬧上,而要創設富有趣味性、合理性的音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
利用圖畫再現教材情境,實際上就是把歌曲內容形象化,符合兒童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識特點。在用圖畫再現情境時,需要教師加以指點、啟發、描述,以主導學生的認識的方向性,從而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景。如教學《我愛我家小竹樓》一歌時,老師先在黑板上畫了起來:“快看,老師要畫什么啊?”一雙雙小眼睛仔細地盯著老師手中的粉筆上下飛舞著,看那,老師畫了一座小竹樓,旁邊畫上果園、綠綠的樹林,果園里有蜜蜂、蝴蝶在飛翔,暖暖的太陽掛在天空中……老師轉過身來對孩子們說:“這是哪里?都有什么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著。老師又問:“小竹樓是哪個民族的房子?”孩子們繼續討論著。老師繼續繼續畫出周邊的景色問:“你們看,小竹樓的景色怎么樣?”這時,孩子們都發表著自己的見解,這時老師仔細地傾聽著孩子們的議論,收集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再巧妙地將他們組織到一起,合著音樂的伴奏朗誦起來,“綠樹叢中景色秀,樓前高高檳榔樹,樓下清清小溪流……”黑板上的畫把歌詞藝術地再現到孩子的眼前,老師巧妙地用繪畫手段為歌曲《我愛我家小竹樓》的教學創設了情境,既詮釋了歌詞,又詮釋了音樂的情緒與意境。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現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頑皮的小杜鵑》這首歌曲,從歌曲曲調上看比較平淡,而且音準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現,如果直接教唱,學生不易學會。根據這種情況,我先給同學們介紹了歌曲的內容,然后找兩個同學分別扮成小兔和大鹿,隨著優美的旋律進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學充分表現了兔子為了逃命的那種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學也表現出那種樂于助人的精神。游戲表演進行的順利而愉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課堂上用得最多的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語言。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可以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學生理解音樂的過程,使其如臨其境,盡情參與。學習《小青蛙找家》一課時,教師首先用童話般的語言描述小青蛙四處奔波,一會兒捉害蟲,一會兒嬉戲玩耍,天黑了才想到回家,結果迷路了的情景。學生知道小青蛙因貪玩,忘記了回家,迷路了。老師因勢利導,說:“小青蛙此時會怎樣做呢?”學生很快做出各種動作:有的“呱呱”大叫,有的焦急的跳來跳去,有的哭著喊媽媽,不知不覺進入了歌曲意景,主動參與到歌曲學習中去。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情境就應該是趣味的、形象的、實效的、有音樂性的。在這個過程中,調動了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思維的動、手動、腳動、全身動,讓學生在動中感受音樂,在動中找到了情趣,在動中發展想象,在動中愉悅了身心。用聲勢、身體節奏、伴奏、表演等辦法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學習音樂,使整節課活潑有趣,學生能夠保持持久的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