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力創小學,廣西 桂林 541000)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如何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加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力度,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解決問題知識的核心。
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整體的表現為無法理解題意,無從下手;努力找尋的辦法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喜歡求助其他人,形成依賴性心理。
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對培養小學生具備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方法。
小學生好奇心強烈,對外界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鑒于此種心理發展特點,小學數學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教師循循善誘地指導,讓學生感知到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的緊密聯系。
例如,在講解分數的含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一個圓形蛋糕分為了兩半,其中一半就是二分之一,然后將這二分之一蛋糕再一分為二,那么它是整個蛋糕的多少呢?學生通過教師的這種生活問題的引導,就會意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在小學階段,可運用多種解題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畫圖、假設、列表、枚舉、倒推、轉化、操作等。然而,任何一種方法都要以理解題意為前提。解決問題之前應該理清思路,弄清問題。經過有條理的思路,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以便快速正確解題。
例如,用畫圖法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小學課程的過程中,如:低年級分一分的解決問題,高年級行程問題、植樹問題、濃度配比問題、工程問題等題型,每一類題型教師都組織學生討論,自我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尤其是做線段圖、條形圖等各類型圖,通過圖形的直觀表達來分析應用題,通過畫圖分析總結每一類型題目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過程中教師要傳授學生一定的解題策略,杜絕拿到題目左顧右盼、無從下手的情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也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理順解題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開放題和新型題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必要補充。開放題的特點是可以有多種解決的策略,如著名牛吃草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可以用列表,猜測,假設策略和方程策略解決問題。還要更多策略如:畫線段繪圖策略聯想相關問題策略,傳遞與反傳遞,歸納,剩余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繪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都可以靈活運用。
也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知道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題猜想。當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唯一時,需要教師組織一定形式的數學交流,使彼此能從他人處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動經驗,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請學生進行辯駁,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最終選擇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更新理念,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教育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讓自己學有所用,真正地將數學知識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通過教師潛移默化地教導,讓學生從潛意識中深刻體會擁有問題解決能力是當下社會人們成才的標準,促進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意識的提高。
強調數學應用,不全是回到測量、制圖、會計等教學活動,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運用,教學中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問題,把解決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發展融為一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實現解決問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