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九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人們認知世界、豐富思維、形成觀點都需要以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正如一句英語名諺所說: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在說話前進行思考,在思考前進行閱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初中畢業生英語課外閱讀量達到15 萬詞以上。得閱讀者得天下是對學生掌握閱讀技能重要性的精辟概括。目前初中生主要接觸的閱讀材料為單篇、短章以及書本,他們在閱讀中進行簡單機械的線性加工:字母→單詞→句子→意義,造成了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速度慢、閱讀效率低下等問題。而英語整本書閱讀與英語教學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它是生活化、自主化及體驗化的閱讀理念下催生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
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意義在于發展語言、鍛煉思維和豐富體驗。基于以上考慮,整本書閱讀的目標應該包括語言目標、思維目標以及體驗目標三個方面。語言目標包括字詞句結構、語法和修辭等,在確立整本書閱讀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的年級分清主次和先后順序。思維目標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綜合、鑒賞、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在確立思維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閱讀水平,提出不同的思維目標要求。體驗目標包括生活體驗、文化體驗和情感體驗等,在確立體驗目標時,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深化學生的認識。
整本書閱讀是相對于短小篇章的完整書冊閱讀。根據初中生語言能力及認知能力的特點,英語整本書閱讀可以是10 頁以內、50 詞左右的繪本閱讀,也可以是上百頁、長達3 萬詞左右的英文文學名著閱讀。近些年來,國內出版社引進了不同系列的英文橋梁書或原版書,也為中小學開展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條件。如《津津有味讀經典》、《黑布林英語閱讀》、《書蟲》等系列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在選取一些合乎學生心理特點的書目的基礎上還必須展開富有針對性的推薦,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從封面入手,充分利用吸引眼球的書目和精美的裝幀,誘導學生揣摩和遐想書中內容,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也可以挑選書中一兩個有趣的小故事,講到懸念之處戛然而止,讓學生萌生追根問底的念頭。總之,通過教師興趣盎然地推介,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增進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自發地走進文本。
引導學生關注一本書的整體,首先從封面、封底開始。封面的顏色、圖案常常會透露一本書的風格,比如顏色深的常代表主題深沉、凝重;顏色淺的則暗示主題活潑、俏皮。題為文眼,封面上的書題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內容。比如《Robinson Crusoe》以人物事件為題,讀懂題目,就能猜測出書中大致內容。封面一個男子獨自在海島上,衣衫襤褸,按理說它的底色應該是深沉、凝重的深色系,然而,該封面卻以大塊明麗的黃為底色,這又是為什么呢?是不是暗示了行文的幽默風趣或者是人物的樂觀堅強,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帶著這樣的猜測去讀與毫無心理準備的盲目閱讀效果當然不一樣。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封頁中獲取作者、譯者、出版社等信息,有時還會有對這本書的簡單扼要的一句話評價,透過這些文字又可以獲取不少有用的信息。
序言常常會對本書作者、寫作背景、文學地位進行簡單介紹,通過對這部分文字的閱讀,學生可能會得到閱讀這本書的一些方法上的啟發或者對這本書的主題有個初步的印象。比如《Robinson Crusoe》的前言里,除了對該書作者丹尼爾·笛福作了簡要介紹外,還可以了解到笛福是受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寫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樣會讓讀者有強烈的真實感。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節選了其中一段,講述了魯濱遜登島后的艱難,但又有新的發現,救了野人“星期五”。而引言中并沒有提到“星期五”,學生們就可以帶著這個期待繼續讀下去。
閱讀目錄同樣重要。通過目錄閱讀,常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這本書的基本情節,還可以利用它制訂閱讀計劃,使學生養成有計劃做事的良好習慣。當然,閱讀目錄時,別忘了引導學生邊讀邊提問或者邊讀邊猜測,這樣不但可以增加閱讀的趣味,還可以讓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使他們在閱讀時盡可能地保持主動。
在引導學生閱讀《Robinson Crusoe》時可以這樣做:請你閱讀這本書的目錄,看看共有幾個章節,大膽猜猜每一章可能講了些什么,哪個章節的題目讓你最困惑就畫個問號,哪個章節你迫不及待地想去讀一讀,那就馬上翻過去看一看,驗證一下你的猜測。做完這些之后,給自己制訂一個閱讀計劃。有了這樣的引導,班里大部分的學生會實現主動閱讀。
對于中學生來說,讀完整本書后,能把握它的大體內容,概括它的主要情節,講述其中感興趣的段落,積累一些語言,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樣就達到目的了。可是,對于一本真正的好書來說,這樣讀顯然是很浪費的。在《魯濱遜漂流記》的原型故事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被拋棄在荒島上,經歷了5 年的荒島生活。他的實際遭遇并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如魯濱遜一樣積極、樂觀、順利;最糟的時候,由于恐懼和孤獨的折磨,甚至會抓狂、空虛、焦躁到無法控制。但在小說中,發生的是完全相反的事。魯濱遜把自己的災難變成了成功的動力,他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臨危不懼,勇往直前。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憑借驚人的勇氣和強大的智慧,創造了自己的“國土天堂”。盡管笛福本人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就給自己定位了一個與社會時代分離的、孤獨的形象,他卻仍然賦予作品以積極的希望,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后,啟發他們思考故事對自己的現實意義和啟示作用。
總而言之,整本書作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其語言風格鮮明、敘事多樣,更易于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整本書情節曲折復雜,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主題豐富深刻,能考驗閱讀者提取綜合評判性思考的能力;整本書描繪一個完整世界的人物、事件及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整本書閱讀能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養成讀書習慣,學會自我閱讀,提高英語語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