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小塘鎮小塘初級中學,湖南 邵陽 422921)
對于初中數學來說,引入思維導圖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解決了數學教學中存在的難題,而且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它科學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連接數學知識點,根據數學學習規律充分把握切入點,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豐富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思維導圖”記錄容易出錯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
良好的有規劃的思維導圖能夠有效解決課堂上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在跟著老師思路去理解問題的時候有方向。所以,教師應該系統設計整個課堂以及課前和課后的一些工作。課前教師應該利用一些預習計劃或者是相關的習題,讓學生在面對新的知識時能夠有目標有計劃地去學習。預習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提供方向,讓學生認識新知識中哪些不容易理解,有哪些重點和難點,從而讓他們在課上學習時,有選擇地去聽講,做到勞逸結合,這也有利于他們其他科目的學習。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授圓的方程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對整章內容進行預習,讓他們了解圓的方程是什么,它的方程與它的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方程能夠發現它有什么性質,讓學生盡可能地對自己理解的知識進行記錄。學生通過系統地考慮圓的知識,能夠幫助他們建立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思維導圖,通過這項步驟能夠讓學生知道章節中哪些知識比較重要,哪些是基礎知識,對該章節的內容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他們才能夠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夠根據教師的計劃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能夠使他們高效輕松地學習。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校并沒有真正認識教學的本質。尤其在課堂實踐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他們把教學的本質當作是傳授知識,似乎書本就是這門學科的所有。試卷上的所有類型都千篇一律。為了考所謂的“高分”當學生想不明白某一題型時,其教導者就讓學生死記硬背,下次再遇見其類型的題就照葫蘆畫瓢。這讓學生們失去了探索的興趣,讓他們以為學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通過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自己通過想象來探求其答案的來源。通過動手繪制出思維導圖,成倍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學習新知識與復習整合舊知識。這樣一來讓學生們嘗到了勝利的果實,進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由于初中生思維能力有限,常常使學生與具有較強抽象邏輯的數學內容之間出現一定的矛盾,如不能及時解決這一矛盾,將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思維的偏差,對今后的學習也造成不利的影響,而思維導圖可將抽象的隱性知識轉換為具體的顯性知識,突破教學的難點,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夠讓學生區別易混淆的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其自身的辨析能力。我在進行“整式”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清晰的掌握本章節知識,運用思維導圖,將這一章節的知識劃分為三個小體系,第一個體系為單項式,第二個體系為多項式,第一個體系又可分割為不同的知識點,如:“單項式的系數、次數”,區別于單項式,多項式分割出不同的知識點則為:“多項式的項、常數項、多項式次數”,通過思維導圖,不僅使學生可以發現單項式具有系數和次數,而多項式沒有系數,只有次數,還使學生認識到多項式為幾個單項式的和,從而加深對兩者的聯系和區分,彌補了思維缺陷。
課前、課時、課后三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應該將課后的練習以及知識復習作為思維導圖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課后去反思,思考課上學習的知識和方法,并布置相關的練習,讓他們能對課上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提升。任何一門學科都少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每一門學科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初中數學要求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能夠舉一反三,這些思維方式有一部分是通過學生的課后復習去總結的。教師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復習總結的能力,可以讓學生自主復習,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去思考,從而對學習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掌握的以及不理解的知識進行區分,讓學生能夠主動加強自己知識薄弱環節的相關練習。而教師在講解課后習題時要注意細節,在每一個思維的轉化處都能清晰地展現。例如,講授習題:已知x>0,y<0,且x>y,求x+y的正負情況,教師不應該僅僅通過語言去講解,語言的枯燥乏味可能不會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數軸的方法,把題目的解答換做數軸的圖上作答,這種簡單明了的方法,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訓練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改革對各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一直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一面。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然后機械地記住思考,但數學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的內涵,才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因此,作為學生的指導,教師應該能夠引導學生從課前、課中、課后積極思考數學問題,使他們把數學問題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項任務。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從獨白到對話,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給予和接受到建構的教學轉變,促進了學生知識網絡的形成,為教師從單一的教學指導與合作轉變搭建了全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