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市育英寄宿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0)
兒童詩活潑、靈動,兒童詩教學也應靈活多變、活潑有趣,不能固化成某些程序或形式,但無論如何,總離不開讀詩、品詩、寫詩等一些基本策略,姑且稱之為兒童詩教學“三部曲”。
兒童詩的教學,誦讀是起點。朱光潛先生說過:“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學意義反在其次。文學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兒童詩語言清淺、干凈、簡約、明麗,非常適合誦讀。
讀詩首先要有優秀的作品,金子美鈴、金波、圣野等一大批中外優秀的詩人專門為低齡兒童創作的詩歌與兒童具有天生的親和力,非常適合誦讀。內容有了,如何對學生進行童詩教學呢?如果每次都單獨拿出整節語文課對孩子們進行“填鴨式”灌輸,一來學生會厭煩,二來時間并不允許。于是,筆者再三思量,決定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把童詩作為每日的“甜品”開展“課中課”的教學,即在每天的早讀課或語文課上抽出五分鐘時間展開讀詩活動,讓孩子們在每天的這五分鐘誦讀里愛上童詩甜絲絲的味道又不至于膩煩,讓孩子們在每天的這五分鐘誦讀里提升審美品位,培養敏銳的詩感。日積月累,學生將詩的言語內化于心,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當然,除了讀別人的詩,孩子也要讀自己的詩。每一次創作,我都會讓孩子在“詩人”的位置署上自己的“大名”,而后大方自信地把自己的大作讀給同學聽。這樣,寫詩的孩子感受到了自信,聽詩的孩子沉浸在同伴的奇思妙想中,童心對接童心,愈加能把詩意訴說,詩意就這樣不知不覺環繞身邊了。
文字進入靈魂的唯一方式就是“讀”,多形式、多層次地誦讀兒童詩,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情感的音響,孩子很容易在聲音和節奏里感受到詩歌的音韻,進而和詩產生共鳴,融入詩歌,發現其中內含的美。
兒童詩大都是基于兒童立場、兒童的角度而創作的,詩中的語言用詞從兒童審美情趣出發,充滿了童真、童趣,易于被兒童所接受。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要引領學生就詩歌進行賞析、品位,感受童趣和童詩之美,喚醒孩子的言語感知天性。兒童詩是美的化身、情的產物、心的結晶,三元素中“美”是核心,繼而產生了“三美”的賞析模式:既在誦讀中“尋美”,在品味中“賞美”,在積累中“藏美”,三者相互融合,既源自生活,又有“技法”可尋,直抵兒童內心。
兒童詩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詩人對兒童的生活狀態、個性特點進行深入觀察與感知后,運用簡練的語言和藝術的手法再現生活的場景。因此,兒童詩賞析要回到兒童詩產生的源頭——生活,即在聯結生活、回憶生活中觸摸和還原詩歌流露的情感。故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融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詩之情。
兒童詩表現的事物,應是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詩歌教學就要引導孩子們用眼看,用耳聽,用嘴品嘗,用手觸摸,展開想象,精心構思,努力喚醒他們內心的智慧巨人。
讀是積累內化,寫是沉淀的外顯,讀詩寫詩,構成完整的兒童詩教學。在學生誦讀、賞析詩歌美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詩的言語特點,引領學生走進詩歌創作的大門。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作的基礎。寫兒童詩亦是如此,對于第一學段的孩子來說,“模仿”無疑是一座通往“創作”的橋梁,它降低了孩子寫詩的坡度,消除了他們的畏懼心理,是提高孩子兒童詩創作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模仿優秀的作品不僅可以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詩意熏陶,增加言語積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樣畫葫蘆”中獲得靈感與技巧,讓他們相信自己是“天生的詩人”。
會寫詩的人要有兩雙眼睛,一雙現實的眼睛,另一雙詩意的眼睛。其實“想象”便是孩子們的另一雙眼睛。兒童詩不光是一種復雜的文字技巧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它來自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馳騁。兒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聯想的,在他們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想象是兒童詩創作的命脈,是童心飛揚的落點。所以,為想象選擇支點至關重要,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嘗一嘗、摸一摸這來自生活的“五覺法”便為孩子們天馬星空的想象提供了無限支持。
兒童詩之所以為兒童詩,是因為詩歌里有童心。孩子們通過讀詩、品詩、寫詩,發現美、捕捉美、創造美。童年遇見詩,就擁有了詩意童年,孩子遇見詩,就成了詩意兒童。在兒童詩的教學中,我們要在細節處呵護童心,不斷鼓勵孩子敢說、想說、搶著說,用溫暖的愛來開啟孩子的詩心,用包容的心欣賞孩子的奇思妙想,讓孩子的靈性在那一刻粲然綻放。
兒童詩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擁有詩意的人生,熱愛詩歌的孩子,一定是詩意、柔軟、明媚、向上的。如同清晨的陽光,就這般撒落下來,微風、露珠、落葉、腳印,攀爬的螞蟻、飛舞的蜂蝶……一一接受陽光的輕撫,溫情、快樂、向往便從各自的心里滿滿滋長。而兒童詩的力量,就像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