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潘集寨學校,甘肅 天水 741022)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境教學成為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恰當運用新教材中形形色色、生動有趣的情境圖,實現有效教學,成為我不可推卸的責任。
介于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小學生實際不斷探索,終于找到一些營造教學情景,真正實現有效教學的良策。其具體如下: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其年齡較小,新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情境圖。如果教師善于利用,也會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現象:教學第一冊準備課的“開學圖”,教師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畫面,有序、完整地說出整個插圖所表達的意思。使原本相對信息容量大的情境圖,轉化成相對信息量單一利于學生理解的“分解內容”,具體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按圖中人物的年齡、性別、活動情景和不同的景物進行分類觀察,滲透分類思想。在以上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提問:圖中有幾個學生?幾個老師?幾個男生?幾個女生?幾個人?幾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數數,滲透自然數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看、數數、想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征,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與方法。
思考:一幅圖經過老師的引導挖掘竟然能讓學生發現那么多隱含的數學問題,并使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方式,獲得了數學的能力和方法,還進行了學前教育,真是一舉幾得啊。在情境圖教學中,理解情境圖的意義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有效實施教學過程的前提,而讓學生發現主題情境中隱含的數學問題則更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如果說一個主題情境展開后,學生感覺不到數學問題的存在,或者無法挖掘到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時,這樣的數學主題情境至少在相關的數學教學中價值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如第一冊的《分類》若只呈現排列整齊的學具商店,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分類是非常困難的,有種“學生不想吃教師卻要給喂個飽”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所以不如先不出示這副圖,而讓學生看看“小明雜亂的學習柜”,使他們自然產生分類整理的愿望也明白了分類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然后動手讓學生分一分,將靜態的圖動態化,在動手分類中提高了小組合作能力。
因此,在使用情境圖時,不僅要讓學生多看,看清楚圖意;要讓學生多想,想有價值的問題;要讓學生多說,說出心中所想的;必要時還要多動,在操作中感知新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托教材,適時根據小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現象:一部分教師認為情境圖形式新穎,適合兒童年齡特點,因而迷信教材,在教學中沒有再做必要的處理,還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如《除法的初步認識》例4 呈現了熊貓分竹筍圖,畫面下清楚寫著把12 個竹筍平均放在4 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3 個,象這樣的情境圖信息是學生直接閱讀文字信息獲得的,丟失了必要的觀察、理解過程,即便是老師問題設計中有所體現,如:通過觀察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似乎教師體現了過程性教學、問題意識等觀念……但是從學生的反饋中明顯看出,學生只盯在圖中的文字部分,學生的觀察、發現,變成了尋找“題”中的“已知條件”;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變成了尋找“所求問題”,人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困難,由過去傳統教學的分析文字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演變成分析圖畫中的數量關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課程下的程式化。
思考:教材中的情境圖是半成品,多是結論式的呈現而少了過程,靜態的主題圖受篇幅、教學內容、目標的限制又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體現在一幅情境圖中,且并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的學習。如《11—20 的認識》呈現的交通情境圖就存在著內容太多,引出11-20 的指向性不強,與農村孩子生活距離也比較遠,也難怪有學生把人行道看成樓梯。這時還不如從身邊取材,直接數數小組人數或數數作業本數。又如《乘法的初步認識》呈現的游樂場情境圖信息量大,圖中事物總數量少(用數數就能直接得出結果),致使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在不理解乘法含義的前提下很難找到相同加數,凸顯不出列乘法算式的必要性。這時教師可以運用媒體制作先讓學生整體觀察動化的游樂場,然后重點呈現過山車場景:一排2 人,排數增至10 排。這樣就利于學生產生知識沖突,引出乘法的作用。
所以,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多用質疑的眼光看待情境圖,本著“緣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對情境圖進行合理設計。當教材上的情境圖不適合學生,或者有比教材情境圖更有價值的主題情境時可以重新確定材料進行合理編排。只要改編后的情境圖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學生的探究,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則都是成功的、有效的。
總而言之,我以小學數學課堂為陣地,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掘和利用情景圖的作用,真正實現了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情境圖的樣本是教材的編寫者提供的,他們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為學習素材,以一個個豐富生動的生活場景呈現于教材,這也正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的新課程理念。但教材畢竟只是作為教課的依據,真正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而教師又有著先于學生理解、挖掘“情境圖”的機會和研究學生的權利,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理解學生,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情境圖教學必將更加實、活、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