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根據青年大學習的整體內容范式,對將要進行數據分析的抖音號進行同一前提的篩選:保持被攝主體(主要人物)、主要內容(故事結構等)大體不變,但自變量(道具使用方式、剪輯節奏、音樂節奏及出現方式、字幕形式、拍攝角度、景深、景別、鏡頭運動)變化。
根據上述實驗需求,我們選取了符合要求的10 個抖音號:“瘋狂小楊哥”、“冬冬和37”、“鑫鑫呀”、“名偵探小宇”、“堯堯很愛笑”等,他們有著以下共同特點:1.為與青年大學習相似地人物出場表演型(而非動畫等),演員數量平均為1-4名,演員數量較少。2.演員均為年輕演員,表演內容與形式均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3.場景數量較少、每個抖音號中的劇情內容大致相同。4.均為素人出身的網絡紅人,而非明星演員,播放數量均在千萬級及以上。上述相同點,均保證了無關變量的干擾因素被最大程度上降低。
根據研究,傳播效果分析結果如下:
(一)道具使用方式:1.使用道具要比不使用道具傳播效果較好;2.上述五個公眾號的共同特點使用了戲用道具,如“瘋狂的小楊哥”使用超大號的平底鍋、“堯堯很愛”笑使用了吉他、假發等,以營造喜劇效果。使用與內容匹配的、戲劇化處理的戲用道具比使用普通道具傳播效果更好;3.無論道具類型,一直使用道具比只出現幾次道具傳播效果較差。
(二)剪輯節奏:1.在視頻前三秒剪輯節奏慢或全為空鏡頭剪輯的豎屏短視頻普遍傳播效果差;2.相對于正常制式的短視頻,豎屏短視頻剪輯節奏過快會容易降低傳播效果;3.整體剪輯節奏偏快的傳播效果略好,但相關性并不大。
(三)音樂節奏及出現方式:1.全片出現音樂比在相關位置出現音樂傳播效果更差,全片出現音樂對觀眾的影響除了情緒營造更多是一種聲音干擾;2.快節奏音樂的視頻普遍比慢節奏音樂的視頻傳播效果表現更好;
(四)字幕形式:1.無字幕、關鍵位置偶然有字幕、每句話都字幕的傳播效果大小關系為無字幕<每句話都有字幕<關鍵位置偶然有字幕;2.屏幕中部出現字幕普遍比屏幕下方出現字幕傳播效果更好;3.字幕顏色與視頻傳播效果沒有明顯相關關系;4.在同一視頻中,有字形(包括字體、大小、顏色)變化的視頻比無字形變化的視頻傳播效果更好。
(五)拍攝角度:1.垂直向度上,人眼高度要比大俯拍大仰拍傳播效果更好;2.水平向度上,正面拍攝(包括正面及正側角度)比側面及背面拍攝傳播效果更好。
(六)景深:根據研究,視頻景深與豎屏短視頻傳播效果間無明顯相關關系。
(七)景別:1.在視頻前三秒使用差距較大的景別變化(如兩極鏡頭等)比差距較小的景別變化傳播效果更好;2.在整個視頻中采用普通景別(中景、近景)要比使用使用特寫、遠景傳播效果更好。
(八)鏡頭運動:1.復雜的鏡頭運動比簡單的鏡頭運動傳播效果更差;2.運動鏡頭比固定鏡頭傳播效果更好;3.所有運動方式與傳播效果的相關關系是跟鏡頭>搖鏡頭,其他鏡頭運動類型(推鏡頭、拉鏡頭、移鏡頭、升降鏡頭)與傳播效果間無明顯相關關系。
從道具使用方式來看,青年大學習的視頻中宣講人在進行內容宣講時,手中都會拿一個玩偶作為其道具,印證了道具使用中的第一點結論,使用道具比不使用道具要好,在使用玩偶這一道具時拉近了與青年人的距離。但是從使用道具以來,主持人手中一直用同一姿勢拿著道具,且未曾變更道具,這就容易審美疲勞產生,建議重新設計道具出現方式,或有計劃地更換道具。
從剪輯節奏上看,青年大學習的開頭如果節奏過慢,就使得受眾在觀看之處就降低了注意力,關鍵的內容在視頻后半程展現就大大降低了傳播目的的傳播效果。如果使用快節奏的剪輯方式,畫面變化節奏較快,短時間內的變化頻率增加有助于青年群體注意力的保持。
從音樂節奏和出現形式上看,如果青年大學習的一開始在宣講人講話時就出現音樂,那么內容沒有起伏和重點,傳播效果就會大大縮減。同時,快節奏的音樂能夠神的家的精神振奮,慢節奏的音樂節奏使大家喪失了觀看的樂趣。
從字幕形式來看,青年大學習視頻中并不是所有的話都有字幕,在介紹宣講人時會出現字幕條,在正式宣講內容時,關鍵位置偶然有字幕,這就在一次幫助青年群體注意宣講的內容。然而,字幕出現的形式時出現在視頻底端,偶有忽略的情況出現,如果在屏幕中央加入字幕特效,傳播效果會更好。
從景別來看,青年大學習的開頭運用了多個景別的切換,遠景、中景和特寫的交叉運用,在一開始就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這一點上來看傳播效果較好。隨著內容的深入,對于宣講人物的拍攝景別采取了由全身全景—半身中景—半身中近景—全身遠景的變化景別,和內容的遞進與結束都有了時序上的匹配。這樣的景別運用使傳播效果達到了優勢,視覺上景別的變化和視頻節奏的變化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