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引言:在我國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相對緩慢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村地區地理環境決定了其經濟發展存在先天障礙。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采取的城鄉二元發展策略加劇了農村資源的流失,其中農村人口流失問題突出。農村產業升級缺乏可行的經驗和渠道。其他還包括資本匱乏、人員思想觀念落后等因素。總之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位相對“尷尬”。但是農民的收入和國家的扶貧工作息息相關,對此需要對農村的農業經濟進行產業化發展,促使農村原始經濟模式得到有效創新改革,使農民能夠有效的融入現代經濟生活。
(一)產業扶貧是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接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產業化生產發展是促進生產力提升,降低生產成本的根本方式。我國傳統的農業思維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和工業化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但與此同時我國固有的民以食為天的傳統,也使農民更加珍視自身的土地,對現代經濟模式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緒。對此農業化產業化發展方向必須將傳統和現代發展理念相結合,即農民依然是土地所有者,但農產品生產方式可以按照產業化的方式進行,以尋求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互補發展。當前農村人口的流失,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二)產業扶貧體現出政府精準扶貧的施政理念。在市場化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和進步,但是和農民的直接收入關系不大。農村經濟發展是當前政府扶貧的重要目標。對此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是政府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和市場經濟接軌的嘗試,對促進農業人口擺脫貧窮有著積極的意義。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經濟現狀,加強產業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產業扶貧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的地里刨食的方式,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多樣化發展,限制了農民創收工作創新開展。農村經濟創新發展需要延伸自身的產業鏈,拓展經濟發展的渠道,使農村經濟保持對外有效溝通,并借此長期穩定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化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生產力,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效率,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農民在思想相對保守,未能對扶貧工作做好思想準備。在產業扶貧過程中,部分農民思想相對封閉和保守,且存在一定的懶散心理,對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欲望不是很高。且在扶貧過程中,政府部門的形式主義宣傳過多,造成部分群眾的反感和抵觸。
(二)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給產業扶貧造成了諸多阻礙。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人口的流失問題也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速度。年輕人在外就業發展,使農村的人口以老人和孩子為主,給產業化發展的勞動力問題造成了障礙。此外農村經濟“不景氣”,也使農村地區無法對高端人才形成有效吸引力,使產業化發展得不到充分科學技術支持。
(三)農村產業扶貧過程中,科學技術的普及力度相對不足。農業化產業化發展最重要的是引入工業化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技術,使農業平均生產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相關科學技術缺乏因地制宜的適應性研究,政府對當地的產業特色調查和分析不足,致使應用生產的技術相對匱乏且適應性不高。
(四)農村產業發展缺乏資本青睞,地方性的帶頭企業較少。農村地區由于地理和市場因素,難以對社會資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導致當地缺乏帶頭性的頭部企業。農村整體產業水平仍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使相關脫貧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五)農產品市場價格存在較大波動,尚未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農產品價格因其供需關系存在著較大的波動。農民種植的盲目性,也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嚴重障礙。當是當前政府缺乏對農產品種收產量有效監管,不能發布有效的種植信息。同時相關價格保護制度也不完善,使農業產業化發展難以進行有效的原始資本積累。
在農村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國傳統的施政理念便是“輸血”不如“造血”,農村經濟只有走出自力更生的特色化發展道路,才能保證脫貧致富工作的有效進行。當前農村經濟發相對緩慢,但和城鎮經濟相比也體現出了一些優勢。例如農村的原始風貌保留較為完好,對旅游業發展具有較大幫助。農村人口流失有助于對土地的集約化管理。政府人員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貢獻出積極力量。農村地區的特產以及風俗文化有助于農業品牌的建立,能夠有效的延伸農村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網絡發展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等。總之產業扶貧需要符合資本經濟運行的趨勢,對農村小農經濟模式和思維進行徹底改革,促使農村產業扶貧工作落到實處。1
(一)加強對農民的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使農民能夠逐步擺脫傳統保守觀念。在促進農民思想理念轉變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執行更為實際的優惠政策,促使農民對種收保持樂觀和希望,促進農村種收的產業化改造。例如提供給農民優惠貸款、給農民提供細節技術支持,對農民種收實行價格保護制度等,促使農民對農業改造發展保持積極性。
(二)通過農村土地產權改動,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的股份制經營。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是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方式。同時在改革完成后,農村公共資產便可以進行產業化的改造和發展,實現對農村集體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村資源使用和調度的需要。在農村產業扶貧發展過程中,對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是農村加強對外經濟聯系的重要途徑,也能促進農村內部資源調度的有效進行,使產業化發展成為可能。2 對此政府需要對農村地區的交通設施進行積極的改造和升級,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電力供應、網絡信息服務等,促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產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四)通過政府優惠政策,吸引企業資本進行投資建設。通過帶頭企業實現對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牽頭作用,同時平抑農業中收過程中的風險。在產業化扶貧過程中,本土企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能夠有效的促進當地產業整合,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對此政府需要通過優惠政策引入優秀農產品企業發展進駐,并建立相關的價格保護機制,使產業扶貧步入集約化發展軌道。
(五)對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技術、營銷理念的宣傳和培訓。在農村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有助于農業生產力的有效提升,促進農民形成科學的市場思維和能力。農民的種收堅持科學標準,能夠有效減少農業種收中出現的盲目性和病蟲害問題,促使農業產業化發展保持穩定和旺盛生命力。
(六)積極促進保險行業進入農村農業種植領域。在當代農業種植中,保險行業對農業的投資和重視度不足,導致農業種植的潛在風險提升。對此保險企業需要針對農村經濟的特點,制定積極的保費政策,促使農民能夠享受到更多風險補助,使農民對擴大生產經營保持信心。
(七)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農村產業扶貧過程中,各區域需要堅持保護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利用當地的特色文化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使農業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避免出現對農業經濟改造的千篇一律,給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惡劣影響。
(八)通過互聯網實現對農產品的擴大營銷。在農村產業扶貧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擴大自身的市場是促進農民轉化生產經營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逐漸活躍的農村合作社經濟模式、體驗式旅游模式,都展現出互聯網經濟對農村傳統經濟強大影響力。隨著時代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必然和互聯網發展相結合,促使農業集約化種植模式得到不斷推廣和創新發展。
(九)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和創業。在國家政府倡導發展農村經濟的大環境下,政府和農村負責人也應該酌情給技術人才提供更優厚的條件,促進高端人才參與農村產業扶貧發展中去,使農村產業發展在技術和市場上都獲得不斷的提升和突破,使農業產業化發展保持持久動力。
農村產業扶貧中的問題和對策是當代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對此政府應該積極的引導市場對傳統農業種植方式進行創新改革,提升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促使農業經濟在新的發展時期取得更大的進步,為農村脫貧工作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