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市劉家溝鎮政府,山東 蓬萊 265608)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也在不斷發展。但是到 2018 年年底,我國仍有 1660 萬多貧困人口,一些貧困縣的發生率仍在 10%以上,這些地方的脫貧工作難度較大,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顯示出貧困人口存在嚴重的內生動力不足傾向。因此必須對貧困地區加大支持力度,凝聚全國全社會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埋頭苦干,開拓進取,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訴求,早日實現國家脫貧,為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而不斷努力,為解決世界貧困貢獻一份中國方案。
自從脫貧攻堅戰略一步一步施行,我國的貧困狀況也在日新月異。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地區的各項扶貧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由于剛剛脫貧的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還不穩定,沒有建立起堅實可靠的脫貧機制,一些貧困縣雖然已經摘帽,但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還是比較薄弱,容易出現因病、因災返貧的現象。因此幫助貧困人口脫貧、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是我們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建立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的長效機制是當務之急。
首先是在貧困人口中存在一些“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觀念,自我脫貧和發展的意愿不足,甚至在一些地區冒出求、粘、賴的新苗頭。有些貧困對象缺少不畏艱難困苦,依靠自我力量改變自我境況的前行姿態,當扶貧干部為貧困對象安排扶貧項目或就業崗位時,貧困人口總是以累、難、遠為借口,放棄通過自我勞動脫貧的機會。其次是行動主體錯位,脫貧的目標主體和行動主體是貧困人口,但是在很多地區,扶貧干部成了脫貧的行動主體,而貧困人口卻不為脫離貧困作出努力,貧困人口不愿出資也不愿勞動,扶貧成了扶貧干部的“獨角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基層扶貧干部產生職業倦怠感。由于貧困人口對于脫貧的冷漠態度,容易出現“扶則立,不扶則廢”的返貧現象,背離了脫貧和發展的長效目標。
因為脫貧工作關系到全社會的共同利益,涉及各個領域,要與農業、能源、交通、科技、教育等各個職能部門相互聯系。牽涉的部門較廣,需要各個部門協調工作,難度較大。因此,必須梳理好和協調好與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各個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質量等,節約辦事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扶貧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難度,致力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不足,是內外結合的產物。內部因素包含原生家庭、個人文化水平、個人“體能”狀況等方面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巨大的影響并伴隨一生,代際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個體沒有打破原生家庭負面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個人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時刻影響著人的判斷和行為,貧困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較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發展的眼光和開闊的眼界,外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難以對其產生影響。此外身體素質也對個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如果終日飽受病痛折磨,缺乏勞動能力,在病痛和生活的磨礪中會逐步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動力。外界對扶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活環境、文化習俗以及扶貧的方式方法上,偏遠地區的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對生命和財產都造成巨大的影響。同時偏遠地區交通閉塞,封閉保守,封建迷信較重,落后文化對內生動力產生強大的負面影響。在扶貧方式上,缺乏相應的措施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首先,在資金投入方面,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組織多形式的資金投入,支持鼓勵貧困地區建設基礎設施。密切聯系群眾,專業技術人才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建設防護保護機制,為交通閉塞的地區改造公路。其次,利用地勢等自然條件完善供電系統,如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再次,制定實施完善的產業結構,充分挖掘現有潛力和各種有利因素,強化農業,依區情區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種植特色農作物。最后,促進企業、銀行、政府三者相輔相成,構建三者之間的相互支持體系,全方位為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利支持。
農村黨支部、村委會應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集體資產資源股份制產權改革,充分保障貧困群眾產改股權。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做大做強與本村股份制資產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產業項目,實現產業興旺,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保障貧困群眾優先分享到集體資產資源股權收益。在貧困群眾因年老失能、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等原因形成的土地流轉工作中,村“兩委”班子要研究出臺貧困群眾土地流轉最低保護價政策,最大限度做好貧困群眾土地保障性流轉,切實提高困難群眾的財產性收入。
基層政府部門要建立良好的“即時發現、即時幫扶”制度,充分調動扶貧、民政、殘聯、勞保、財政等職能部門的工作積極性,依法聯手、快捷高效履行政府職責。既要讓部門之間及時搞好對接協調,又能最大限度的做到履職盡責,把在農村的各項惠民政策及時準確落實到位,讓困難群體充分體驗到貧困戶免費診療、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特定性的改革紅利,享受到低保兜底、五保供養、殘疾救助、雨露計劃等惠民政策,增加困難群眾的轉移性收入,有效提高貧困群眾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