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吳區國有資產管理服務中心,江蘇 無錫 214000)
基于目前發展我國的發展,對事業單位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事業單位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要增強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意識。因此,事業單位需要優化內部管理,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提升服務水平。現事業單位將企業績效考核模式引入到人力資源管理中,有效改善了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調動了職員參與的積極性,提升了事業單位服務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源于企業管理,相關研究認為,人是一項資源,能夠通過管理、引導、分配發揮其作用,并轉化成企業效益。由于教育背景、個人閱歷、性格特征不同,人力資源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1]。人力資源是一項動態資源,在外界環境影響下發揮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能夠優化人力資源分配,讓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
1.一般內容
事業單位一般績效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素養、行為能力、工作成果等多個方面,側重于職工基礎工作能力。考核原則、考核標準相對清晰,能夠綜合反映職工基本工作能力,也是事業單位進行人事調動、職稱評定、資金發放的主要依據[2]。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均在職工評定上采用一般內容績效考核方式,應用范圍較廣,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發展潛能
發展潛能考核主要包括學習能力、開發能力、思維能力、服務意識等幾個方面,相比于一般考核內容,發展潛能考核更具抽象性,但對事業單位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激發職工潛能、規劃職工未來發展、人才培養主要依據[3]。相比于一般內容,發展潛能考核更具抽象性、主觀性,實施過程也相對比較復雜,考核結果應用較差。
我國多數事業單位均采用了績效考核方式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但考核內容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依據任務完成質量進行考核,過于注重指標完成情況,導致職工缺乏合作性、創新性、服務性,沒有認識到事業單位工作崗位的特殊性,也缺乏積極進取動力,不利于事業單位內部合作開展。職工也不會將更多的經歷投入到業務創新與業務服務當中,反而限制了事業單位發展。
績效考核目的是評定事業單位職工工作水平,并以此為依據進行人事調整。但部分單位存在績效考核不透明、指標不合理、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導致考核結果受到單位職工質疑,嚴重損傷績效考核的公平性,不但無益于人力資源管理,甚至會導致人才流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事業單位也不再是“金飯碗”,人才就業選擇范圍更廣,事業單位如果在績效考核過程中存在著不公正現象,也難以留住人才,不利于事業單位長遠發展。
績效考核能夠將單位職工綜合素質、工作成果、個人能力量化顯示,讓人力資源現狀一目了然。我國各事業單位大力開展人力資源績效考核工作,但沒有將績效考核成果與人力資源管理掛鉤,“考而不用”成為了事業單位管理普遍現狀。績效考核成績較低的職員,沒有進行特殊處理;績效考核成績較高的職員也沒有得到相應獎勵,選拔晉升干部時依然采用提名投票的老辦法,并沒有結合績效考核成績,不利于人力資源管理[4]。
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要堅持全面化、個性化、綜合性考核原則,完善考核內容。
第一,全面化:為了全面評定職工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應該設置≥4 個維度的考核標準,從業務完成、群眾評價、同事評價、管理層考核等多個方面對職工進行全面考核,提升考核全面性[5]。
第二,個性化:事業單位崗位不同,其主要業務也有很大差異性,一部分職工主要負責窗口服務,容易與群眾發生糾紛,因此投訴率也高于其他部門。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事業單位要結合各部門的工作內容設置考核標準,避免出現“一刀切”考核現象。
第三,綜合性:以往考核過程中主要側重于一般績效考核內容,并不重視發展潛能考核,導致考核結果出現偏頗。新入職人員在基礎考核上普遍要弱于老職工,如果僅是對一般績效內容進行考核,難以激勵新職工,也不利于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考核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將學習能力、開發能力、思維能力、服務意識等方面融入考核當中,單獨列項評定,并將其作為人員崗位調動的重要依據,開發職工工作潛能。
“公平、公正、公開”是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也是維持績效考核權威性的根本。事業單位應該明確考核流程,并公開考核過程、考核結果,將考核流程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確定流程內容與考核方式,并嚴格按照規定與標準執行考核[6],考核結束后,將結果及時公示,接受職工質疑,力求考核結果公平性。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業單位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各項社會服務,也是群眾最信任的單位。在新時代背景下,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內部改革,改變內部僵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局面,將績效考核管理應用于其中,優化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配置,開發事業單位職工潛能,提升單位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