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嘉
(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四川 簡陽 641400)
就筆者任教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學習情況而言,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以下的問題。
對于小學生,教材已經是十年前的課本,其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且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每個知識點間雖然有所銜接,但學生并不知道這些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后的延伸用途。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很多隱性知識點,例如:在“插入藝術字”這一四年級知識點時,書本上僅僅是讓學生明白如果插入藝術字,而對藝術字的形狀等涉及美感的東西卻無法提及,這些都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補充。
小學生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學生,其學習的自主性不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他們往往有著很多奇思妙想,而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讓他們模仿學習,這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因此我們需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開展教學,充分調動他們的想象力,達到個性化學習的要求。
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參與中學習,學生更容易感覺在“為自己而學”,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將更加的容易,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思維將更加的活躍,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目前在我國不同層次的教學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發展[1]。
項目教學法的最顯著特點是“以項目為載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主動建構知識,其教學法正是通過學生參與項目的設計制作,在團隊中找到靈感,獲得幫助。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釋放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利用項目教學法,將教學目標融入一個個項目之中(例如簡陽市每年舉辦的各種信息技術作品比賽,指導學生制作作品參加比賽),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在項目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而且他們會感覺在為自己而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其想象力是個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項目教學法是以完成項目目標為目的,其完成項目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知識都需要學生去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各類知識,也鍛煉了其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和習慣。
通過預習,教師將信息技術學科內容分階段制作相應知識點查找目錄發放給學生,并宣布階段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自身預習,完成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作業,并與小組成員制定未來一段時間相應的項目制作計劃表以及預期作品,教師依據學生答題的情況決定授課時重難點。
學生帶著項目進行學習,教師在進行演示操作時,學生重點聆聽預習時所產生的困惑之處,加深自己的理解;分組操作時,學生按照課前所制定的學習計劃表進行制作,通過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作品進行改進。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對學生操作問題進行糾正,由于學生完成項目所需的課堂數不一,因此對教師把控課堂的能力提出的新的要求。
教師評價學生該作品的操作過程,給出結論,并對提前完成作品的小組進行延伸訓練,鼓勵學生多對作品進行思考,提升作品質量,課后在家中利用有限的素材完成一定量的作品操作,促進他們的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當階段作品完成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并相互評價和修改,以便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學科的開放性尋找適合培養他們創造能力的方式,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學生一味模仿的弊端,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開拓他們的思維,為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豐富了學校課堂中教師個性化教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