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桑塔木農場小學,新疆 新和 842100)
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隨著年級的提高,所學的知識難度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好的解題方法、解題思路和學習習慣,勢必影響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數學解題的能力需要提高。數學解題力的提升可以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毅力、及創造力,讓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擁有良好的數學素養。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解題訓練,而且小學生解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數學成績的高低,因此,本文以小學生數學解題困難為出發點,對提高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出了幾點策略策,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對策來幫助小學生克服數學解題困難,提高其解題能力。
在教學《分數乘分數》時,分子和分母的計算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很多學生容易混淆。為了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算法和算理,可以利用學生的直觀思維,讓整個過程變得清晰簡單,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例如:李阿姨有一塊二分之一平方米的棉布,做手絹占這塊棉布的五分之一,做手絹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表示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依學生過往的學習經驗,能夠理解二分之一平方米是多少,也能理解手絹占這塊棉布的五分之一是什么意思,但卻無法把握問題的核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折紙的方法,用一張紙代替一平方米,將紙對折,從而得到二分之一。至于五分之一,則是對折后的半張紙把它平均分成五份,取出其中一份。這樣,通過直觀的操作,學生便可以理解了求二分之一平方米的五分之一,就是把二分之一平方米分為五份,取其中一份,也就是一平方米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一份。從而對分數乘法的算法有了直觀的認識,并明白其中的10是怎么得到的,理解分數乘法的分子和分母是如何計算的,從而掌握分數乘法的算法,培養其解題能力。
小學生進入小學中高年級以后,數學問題越來越復雜,難度也越來越大,越多的學生表現出了不適應和吃力。這個年級段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代數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運用方程思想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例如:“一輛汽車行駛7.5千米,需要汽油0.6升,那么1升汽油可行駛多少千米?行駛1千米用多少升汽油?”學生肯定知道是兩個數相除,但卻不明白到底是誰除以誰。可以設1升汽油可行駛x千米,那么0.6升可行駛0.6個x千米,即0.6x= 7.5 ,整理得:x = 7.5÷0.6。為了區分第一問,另設行駛1千米用y 升汽油,那么行駛7.5千米用7.5個y升汽油,即7.5y = 0.6,整理得:y = 0.6÷7.5。利用整理后的7.5÷0.6和0.6÷7.5,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本質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就相應得以提高。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我們知道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如果我們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我們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經常把數學知識運用到數學實踐中,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強烈的求知欲,還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例如:一商店中的商品平時購買打七五折,遇到節假日該商店推出促銷活動,商家給出的方案是買300元送 60元購物券,大家認為很便宜紛紛購買,消費者的這種想法對嗎?請列算式說明。這是一道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的題目,它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生活實際。實際我們用數學分析一下,會發現兩種促銷明顯有差別。商家的節假日促銷換一種容易理解的說法是360元商品現在出售價是300 元,有能力的學生通過計算可知道對商品打八三折,比打七五折貴一些。這樣將生活中的現象和數學題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力。有了這樣的數學比較分析能力,就不會在生活中隨意跟風盲目購物,不僅讓學生覺得學數學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還能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層次遞進的關系,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適合學生層次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攀升而不是過于容易或過于困難。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就像人上樓梯一樣,階梯太高,就無法攀登;階梯太矮,既慢又費力。只有合適的高度,人在攀升過程中既快又有成就感。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高低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教師進行分層教學,使能力高的學生不斷提升,能力差的學生不自卑。同時,對于習慣差的學生給予多幫助,有針對性地照顧不同學生稟賦差異,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力和解題能力,保證不同層次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從而使每位同學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解題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習能力的發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解題能力只有落實到具體學科中去,才能更好地采取相關提高策略,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