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芝
(河北省唐縣黃石口鄉鶴峪口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數學是科學發展的前提,也是促進社會和科技進步的基礎內容,數學在社會中的應用數不勝數,生活中的數學也無處不在。教師要在生活和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存在,明白數學離不開實踐,并應用于實踐,數學和人類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渴望和熱情,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部分問題:作為教學一線的數學教師,對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理論知識了解得不多,專業的培訓幾乎沒有,雖然在對新課程教材的解讀中感受到數學教學需要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但在教學一線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困惑,認為“教學情境化”的數學課沖淡了“數學味”,教學內容有可能受數學情境影響而完不成任務,有時也會出現偏離教學目標;而小學生又存在年齡小理解能力弱的問題,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難以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幾乎處于一個空白領域。這些問題非常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小學數學教學普遍強調接受式學習、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忽視應用意識培養的扭曲現象,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得也累。加強對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基本上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教師教學僅以課本為標準,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為了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學成績,一些數學老師違背教育規律,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采用填鴨式教學;應用題練習也只練所謂的“典型應用題”,讓學生死記各種類型應用題的解法;知識的鞏固訓練很多,數學課變成了乏味的純數學課,這種做法只注重結果教學,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雖然也能夠讓學生掌握所學數學知識,但違背數學教育目標,且與現代社會提倡的素質教育要求相互背離,從學生終身發展角度來講是極其有害的。因此,在上數學課時,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適合學生理解的教學素材,讓學生大膽猜測,對正確的加以肯定,錯誤的也給予改正,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材料含有的數學問題,學會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再運用實踐檢驗來進行驗證,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
我國現行的數學教育體制在中小學中呈現出專業化教育過多的特點。似乎只有這門學科才有數學問題,其他學科影響深遠,甚至與數學無關。事實上,通過數學模型和數學思維,可以更清楚地解釋小學科學,使其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建立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將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數學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比如《帶上椅子出發》,通過野外郊游遇到的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最佳解決方案---折疊椅。學生利用扁木和圓木片制作一個折疊椅時,這里就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這一數學知識,才能實現椅子的折疊效果。還有數學課與美術課、科學課、體育課、語文課知識的融合,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價值,以及數學應用的價值。通過這種幾個學科相互融合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盡管現行教材已重視知識的應用,但實際問題的題型還比較少,因此教師在平時要盡可能根據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的內容進行適當改造、變化,以更貼近社會實際,并注意收集各一些貼近生活的應用題,有的放矢地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去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構建的“生活情境”要恰當,能夠反映當前知識學習的需要,情景不能復雜化,以免造成學生對背景理解困難,干擾了對數學本質的理解。任何情景、聯系實際、學生活動等都應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為標準。比如人們在購物、儲蓄、理財、貸款等經濟活動中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學生身邊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建立對數學的全面認識。
數學來源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一些學習知識的條件,通過讓他們自己去鍛煉,學會從具體實踐中剝離出有用信息并善于發現問題,鼓勵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去探索新途徑、發現新方法。例如:一家超市中的商品平時購買打七五折,遇到節假日該商店推出促銷活動,商家推出的方案是買 300元送 60元購物券,大家認為很便宜便紛紛購買。請問消費者的這種想法對嗎?請列算式說明。這是一道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的題目,它符合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生活實際。實際我們用數學分析下,會發現兩種促銷明顯有差別。商家的節假日促銷換一種容易理解的說法是360元商品現在出售價300元,有能力的學生通過計算可知道對商品打八三折,比打七五折貴一些。這些數學題,就能提高我們學生的思維分析力。有了這樣的數學比較分析能力,就不會在生活中隨意跟風盲目購物,從而讓學生覺得數學有價值。
結語:素質教育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發展主旋律,發展小學生應用意識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將知識學會并會用,這與所有人學習有用知識的社會要求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