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閣巷中學,浙江 溫州 325207)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寫作的評價應“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但是現在的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老師把批改好的作文發(fā)還給學生,很多學生只看一下分數或等級,對老師辛辛苦苦寫的評語視而不見。那么,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重視引導學生自改和互改”,充分發(fā)揮講評的作用,提高作文講評的實效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師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學生寫好一篇作文,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認真批改。批改也不是漫無目的,因為一篇作文深究起來要批改的問題太多了。如果一次作文講評,既要分析遣詞造句又要分析審題立意,這樣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不會有太大收獲,因而每次作文講評的內容都要有針對性。
筆者在一次以《最后一個地球人》為題的作文課上提出了習作目標:讓學生學習如何讓描寫更加形象生動。筆者盡可能地找出學生作文中描寫精彩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幾乎每一個學生筆者都能找出一句或者多句精彩的語句,這樣會讓學生在習作中體會到成功與快樂。然后筆者在備課本上將學生的精彩句子進行歸類分析,能夠讓描寫更生動形象的方法很多,而本節(jié)課筆者只從中擇選出三項讓描寫更形象生動的策略。比如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用形象的修飾語、語言描寫融入神態(tài)動作。
為了教學的直觀形象,筆者將學生習作中描寫精彩的句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每句描寫后面都標注作者的名字。這樣既能提高講評課的效率,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筆者對班級作文的總體情況進行全面評述,讓學生了解本次習作的全貌,同時也有利于相互比較學習。
接著,筆者將批改作文時準備的精彩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讀,誰寫的句子就讓誰朗讀出來,然后讓學生講評該句精彩所在。比如林璐含寫到“他身上所有化膿的傷口全部裂開,像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開來。”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一系列的色彩詞,形象生動地寫出傷口化膿的情狀。陳俊昊寫到“他那渾濁的雙眼閃現出從未有過的恐懼,嘴里嘟囔著:‘該死的!’他捏緊拳頭,咬著牙,將腳輕輕一挪,把手支在地上,用力一撐,終于站了起來。”對話描寫和神態(tài)動作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如在目前。這些展示的精彩語句涉及班級里大部分同學,爭取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作文講評的課堂。學生讀完后筆者讓學生們討論這些句子為何寫的比較形象,學生很快就從中概括出一些共同特點:使用了恰當的修辭手法,名詞前面都有修飾語,在語言描寫的同時配合人物的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等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學的建議比教師的評語更直觀,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師應適時地安排學生互評互改。筆者把全班學生按照座位以四人一組為單位分成若干組,下發(fā)班級某一學生的習作,說說它是否符合本次習作要求,若沒有,請學生們小組合作給習作中的某一段添加恰當的修辭、形象的修飾語、在語言描寫之處添加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筆者自己也將那篇范文進行升格,添上了各種修辭、形象的修飾語,融入了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
學生改完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每一個小組批改一段,分組合作。發(fā)言結束后筆者將自己對全文的示范修改投影出來讓學生們對比參考。對于寫得精彩的小組作品,筆者會不遺余力地表揚鼓勵,這樣就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重作是作文講評課的有力見證。教師進行作文講評和學生自評互評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并且吸收了他人作文的長處,再針對自己作文中老師標注的問題重寫作文。鼓勵學生重寫作文,是力求讓學生在原來作文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防止出現上一次作文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之,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講評得法比教師獨自修改的作用要大得多。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上人人參與,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次的習作講評,學生是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完成的,不再談作文色變,更沒有硬著頭皮被逼著寫的無奈。“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雖然作文教學之路是艱難的,但是只要我們語文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定會讓寫作之泉汩汩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