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柴桑區教學儀器電教站,江西 九江 332100)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分析后,筆者發現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已經影響了語文教學工作的正常實施,亟待改善。因此筆者嘗試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以期能解決這些問題。下面,筆者將進行詳細的闡述:
導入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導入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受到了教師同仁們的重視。而筆者發現現有的導入環節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已經讓學生喪失了新鮮感。基于此,筆者建議教師在導入環節中引入圖片、音樂、視頻以及多媒體課件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新的感官刺激,重新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學習《松鼠》這一課內容時,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了解松鼠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除此之外,還要學習準確、細致的說明文描寫特點。考慮到同學們對松鼠這種小動物不太了解,筆者上網為同學們找到了一部紀錄片——《超級松鼠》并截取了其中的一段用于本課的導入活動。生硬、固定的文字變成了形象、生動的視頻,給同學們帶來了新的刺激,尤其是小松鼠呆萌又機警的吃東西動作讓同學們驚呼不已。視頻播放完畢后,孩子們還沉浸在對行動靈敏、長相可愛的小松鼠們熱議中。見此情景,筆者順勢提出了問題:你們喜歡這樣的小松鼠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筆者繼續提問: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這種小動物嗎?還是得到了同學們的肯定回答。由此筆者帶領同學們進入了文本的閱讀中,看一看作者筆下是如何全面而細致地描寫小松鼠的。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尋找到適合學生觀看的視頻資料,給學生新的感官刺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落后、單一的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引入了新穎、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試圖讓課堂氣氛重新活躍了起來。
如,在學習《牛郎織女(一)》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一改往日的講授活動,將全班同學帶到了計算機室中,開展了一場自學活動。這一決定沒有讓同學們產生預期中的興奮感,反而十分困惑。見到孩子們的反應,筆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今后的教學時間里一定要多引進、多設計、多使用這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同時,筆者鼓勵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在筆者的多次鼓勵下,同學們逐漸進入了學習狀態,只見有的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著“牛郎織女”的視頻動畫;有的學生仔細認真地閱讀文本,遇到存疑的地方才會借助網絡技術解答疑惑;還有的學生為了節約時間,直接觀看了名師大講堂的教學視頻,在內容豐富、活潑有趣的名師講課中學習了本課的知識點。 雖然大家選擇的學習方式不同,但取得的教學效果一樣,而且大家也喜歡上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營造出來的教學氛圍。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教師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學習環境,豐富了課堂組織形式,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值得教師同仁們借鑒。
課后作業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是學生反饋學習成效的直接手段,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課后作業的布置受到了筆者的高度重視。而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后作業中是筆者的一種大膽嘗試。
如,在學習完王維《山居秋暝》這一首古詩時,筆者為同學們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那就是上網搜集歷代文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尤其是他人化用的詩歌,旨在加深學生對這首古詩詞的印象,更全面、直觀的了解詩人;再如,學習《鳥的天堂》這篇文章時,筆者讓同學們分為若干小組,將文本內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一方面是為了梳理文章內容,讓兩次前往大榕樹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是為了督促學生開展復習活動;學習完《將相和》這一課內容后,在筆者的要求下,同學們制作了本課的微課課件,既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等文字錄入,也涉及藺相如、廉頗、秦王、楚王等人物的圖片和影視資料的選取。在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布置了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同時都運用上了信息技術手段,給了同學們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綜上,信息技術已經與小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追趕時代潮流,盡情發揮信息技術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