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雯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遼源 136200)
“創新創業”政策的實施為大學生未來發展指示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視障大學生的總體生活水平和精神狀況方面都不容樂觀,而這也使其對經濟、社會層面的需求尤為迫切。因此,必須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視障大學生予以及時的援手。以下主要針對于國內外殘疾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進行淺析的分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釋放人才創造力,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我們要辦好特殊教育,讓教育公平,讓所有中國公民接收平等的教育和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人才培養機制,是一種培養人才應遵循的相應規律。創新又是對傳統理念、方式方法的改進與提高。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所學校培養什么人的關鍵。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的核心驅動力。人才培養模式毋庸置疑是一個過程化的范疇,應該在科學的教育思想及理論的支撐指導下進行。聽障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要想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在社會中應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就業,就必須創新聽障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聽障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作用,將創新人才培養思維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數。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近年來國務院,各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出臺的創新創業政策中多次提到要做好創新創業工作的政策宣傳。但我國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依然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總體上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創新創業政策落實較好,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滯后。很多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欠缺,教育意識淡薄。尤其是很多聽障大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存在著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創業本身存在的風險,即使有機會進行創新創業,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與意愿也不高。
創業需要協同合作,如果缺乏溝通勢必會對日常工作的進行造成不良影響。但這恰恰也是不利于包括視障大學生在內的殘疾人的地方,部分殘疾人受到身理因素的影響,先天存在語言障礙,加之成長環境下與健全人的交流比較少,并且容易受到自卑心理的影響。因此,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缺乏訓練的共同影響下,包括視障大學生在內的殘疾人社會溝通能力普遍較差,而這對其創業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觀念的轉變并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但它改變了人對世界的認知。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要轉變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將體驗式創新創業教育等新理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要轉變教育目的功利化等認識的誤區和理論的偏差,通過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投入以及制度建設等加大對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將其作為聽障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塑造的載體,并與專業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轉變社會對于視障大學生的基本認識,是保證大學生創業環境良好的關鍵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在發展過程如果社會能夠因為一些典型的示范效應因而發生一些認知上的改變,會方便創業公司的業務開展。黨和政府要做好這一工作,積極樹立典型效應,打造出當地健康的創業環境。
教之本在師。從古至今,在教育中教師的作用都是舉足輕重的。要高效推進聽障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校的頂層設計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專業能力強,教學水平高,教學理念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在專業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積極的將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專業知識相結合。要充分借鑒現有的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并善于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并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實踐。高校要加強對現有的專任教師的培訓,建立健全對創新創業教師的管理,評價和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和調動廣大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高校要擴大教師供給主體,可以定期引入社會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創業成功人士和政府的相關人員等擔任兼職教師,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解讀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等,以期豐富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帶給他們創新的靈感,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信心,同時也可以彌補專任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
綜上所述,視障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過程存在諸多難題,這既需要其自身的努力為基礎,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如此才能使其效使其融入社會、實現自我,進而推動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