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燕
(河南省南陽工業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目前學術界對于職業教育的研究,多數借鑒國外職業指導教育先進經驗,從完善法律法規、政策,建設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合作平臺等方面促使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然而在現實中對于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這些提議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執行難的問題。以較為理想的“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合作平臺”為例具體分析這種完美的理想合作模式在現實中的執行之難。
理想的職教模式首先把家庭和學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互通的平臺。現實環境中,對于中等職業教育這一點很難實現。首先從中職的生源來看,同國外(比如德國)人們較強的職教意識和職教環境不同,在我國缺乏一個很好的職教的社會環境,“差生教育和末流教育”固然是大部分人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偏見,但中職的現實境遇著實令人堪憂,從生源來看,高職的總體生源大多數是經歷過高考、分數比較低,低于本科線的一類學生的選擇,而中職學生的質量則是初中畢業參加過中招考試的,或者年滿15歲沒有參加過中招考試的生源,無論是文化層次還是各方面能力等綜合性素質都無法同高職院校的生源相比,問題學生居多:如家境困難,留守孩子,單親或離異家庭,孤兒居多,在性格品質上叛逆、沒有規矩意識、有心理問題、偷竊、打架等不良行為,學生年齡小尚可通過老師和學校的努力進行教育得到改變,但更嚴重的是問題學生背后有更多的問題家長存在。綜合以上現實因素考慮,家庭---學校這一個對接環節現實無法實現執行。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校企合作一直是教育領域的熱詞。由于種種原因,過去的校企合作過程中,常常發生校企合作不緊密,單向實施等“一頭熱”或者“兩頭冷”的困境。張健在職業教育新思維中指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著“學校表熱實冷,政府言熱行冷,社會內熱外冷”的冷場困境。
從學校方面來說,學校表熱實冷。其一,學校為了因應國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或為了應對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評估、考核不得不熱。但大都是被動應對和跟進的“表熱”。其二,學校對企業所需要和看重的內涵層面的東西,卻始終做得不到位、不出彩,無法令人滿意。比如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大多數始終難以達到合作企業期望和要求,這是“實冷”。
從政府方面來講,政府言熱行冷。政府的熱是熱在口頭上或文件中,出臺了很多相關的“通知”、“意見”、“辦法”等,但踐行落實上,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或“口惠而實不至”,大打折扣。還有“始熱終冷”。文件一出來,大轟大嗡、宣傳勁爆,時間一長,頂到“天花板”、碰上“硬骨頭”,就又流于稀松,歸于冷寂,打回原形。這是典型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寫照。
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內熱外冷。內熱指參與合作的學校和企業的“圈內”熱,而“圈外”的社會“冷”。外冷的大環境,必然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下拉力、后座力,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生消極影響,“企冷”局面的改觀顯然難以樂觀。這種冷場困境才是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所處的尷尬局面。
為了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很多業界人士提出“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方案,即以比賽為載體,讓學生通過比賽,在競賽中獲得技能知識。從2008年到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經走過了十年,截止目前,全國已經形成校賽、省賽、國賽、三級賽事體系,參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活動的學生人數由2008年的數十萬,發展到如今己基本覆蓋3000萬名職業院校在校生。職業技能比賽固然為一批技能型學子提供了平臺和機會,但技能型比賽要求選拔精英學生參加,而真正能夠走向競賽擂臺的畢竟是少數,其余普通學生仍然沒有機會去參與,從而被排除在外。我們究竟是要精英教育,通過比賽使學校和個人獲得榮譽,還是把更多的重點放在大眾教育上。這也是目前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存在的一個矛盾。
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結合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和職業學校意見,制定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規劃,引導職業學??茖W設置并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科學性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才能夠保證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市場對接。然而在現實情境中,專業設置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追熱點隨意性。市場那個專業熱就去開那個專業,等到所有的流程走下來,專業經過審批可以開設了,又要經過幾年的設備添置,課程探索,實踐訓練等到真正變得成熟,市場上關于該專業的熱頭早已褪去,該專業輸送出去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同市場出現脫軌,造成了嚴重的就業壓力。第二,專業設置陳舊性。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因市場需求飽和或結構轉型,該專業發展一直不慍不火,既不能讓學生掌握實際的技能,又不能同市場需求進行銜接,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非但不能為解決就業做出貢獻,反而對市場就業造成更大的壓力??傮w上專業設置普遍存在著無法對接匹配市場需求的重大問題。
目前,中職教師隊伍素質整體上較低,這同中職院校的招聘方式和教師培養方式有關,招聘新人多是應屆畢業生,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教師培養流于形式,教師很少有機會去企業實踐,從而真正提高技能,教學內容也多與企業需求脫節。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在“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合作平臺的眾多環節陷入了困境,在短期內這些因素制約著中職院校的發展,同時也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必須加以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政策逐步解決這些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