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英
(江西省德安縣第一小學,江西 九江 360400)
小學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勢必要與時俱進,不斷引入新思想、新模式及新技術,而其中信息技術無疑是最有必要被積極引入并合理應用的。小學教師應當在明晰當下應用現狀及作用的前提下,施以相應的策略,以最大化保障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效用。
數學是小學的必修課程,當下不少教師因思維受限、經驗不足等,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缺陷,如仍沿用傳統填鴨式教學、僅注重理論知識等,當然也包括未能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繼而導致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足、理解不夠深入,且自我動手、創新思維能力較弱,這直接表明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新課改的有關要求。因而基于信息技術的強大功用,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引入新型教育理念、模式的同時,善用信息技術,以改變與小學數學教育的不好現狀。
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技術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第二,信息技術可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圖形等變得形象化,促進學生理解;第三,信息技術可使現實不能逆轉的課堂講述過程被真實性的保存,且可使普遍應用的教案被快速地無差別復制,有利于學生課下自我預習、復習等;第四,信息技術可在學生與教師之間架起便捷、新型的交流通道,使師生交流可不受時間、地點的局限 [1]。
教學情境創設,即為“情境法”,其是教育家較為推崇且已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就小學數學課堂而言,情境創設應當具有趣味化、形象化兩種特性,這兩種特性的必要性主要由小學生心智、性格及數學科目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因此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也應當遵循此點,當然與傳統教學技術相比,信息技術更能表現這兩種特性[2]。在趣味化、形象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教師應該調整應用信息技術的心態,不可一味拒絕,也不可盲目尊崇,應當根據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具體年級學生的心智發展及性格特點等合理應用。如需要多步驟才能解決的應用題,教師便可手動在黑板上與學生一起一步一步地進行過程運算,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再如五年級數學中碰到的“對面行駛”問題,教師就應當利用信息技術將其放置在一個較為有趣的場景中,并可制成動畫片段以說明場景,此時學生在腦海中便可對問題形成一個形象化的認識,從而快速、正確解題。
其次,所創設的情境應當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才能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鍛煉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應用能力。
最后,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對多媒體、網絡、辦公文件的應用能力,以保證趣味化、形象化教學情境的可實現及多樣性。
微課是目前受到普遍關注的一類數字化資源,其可碎片化呈現有關內容、素材及過程,并具有相當的結構性,主要由與某一兩個知識點相關的基礎課件、練習測試、反思反饋等組成,可被學生反復觀看與學習[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制作難度、時長、講解方式等不同的微課以將特定知識點清楚、準確、系統地講述給個性、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有一定差異的學生,而此時教師也會有更多地精力解決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同時學生也可在課下將微課所呈現的知識點作為新知識或舊知識進行預習或復習。
如在“多邊形面積”一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制作四個微課,分別介紹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推導及計算過程,此時數方格、裁剪拼接、折疊觀察等傳統的手動性過程,便可在對應視頻中以不同速度、不同維度被形象化、系統化展示出來,且可輕易地重復相應過程,以便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學習。
信息技術可從以下四方面對將教案及學習計劃等教學材料予以優化:
一是,教師可通過網絡模糊查詢、海量搜集等方式為搜集制作教學材料的新穎素材,確保其的時效性與全面性。
二是,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某些衍生應用對教案、課堂計劃、測試結果等予以驗證或統計,進而提升相關教學材料的科學合理性[4]。
三是,教學材料的質量對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自身教育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教學材料的優劣。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斷地豐富自身理論,更新數學教學理念,且可與各式各樣的數學教師展開交流,從而確保自身數學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是,教師與學生可通過普遍式、專業式的教學溝通軟件進行非面對面的交流,此種交流方式使師生交流的平等性得到深化,故而學生對于教學材料真實、客觀的反饋便可有效的傳遞給教師,此時教師就可依據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材料完善。同時此種交流模式也可彰顯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性化,在獲取學生認同感的基礎上,間接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強大功用已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得到彰顯,小學數學教師應在認識到此點的前提下,基于當下教育現狀積極沿用信息技術,將其以多樣化的形式合理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良好創新、思維及數學應用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具備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數學基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