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園根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城關小學,江西 贛州 342200)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信息技術具有便捷、豐富、生動、趣味等多種特點,對小學科學教學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但其在課堂中的使用應當節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針對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本文結合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的教學實踐,從信息技術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功能方面闡述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整合的具體方式,希望能夠隨著應用經驗的積累,更一步提高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正是學生探知與認知世界的關鍵時期,其理解方式也與成年人有著很大的不同,更加依賴于直觀的感受。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較高的需求。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以口述講解方式為主,而語言是一種無形的信息,文字的表述也沒有具體的圖像,這無疑違背了小學生的認知方式,但信息技術則可以利用多媒體功能將這些知識內容通過圖片或影音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信息的直觀轉化能夠更加迎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便于學生快速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質量。
以“植物的生長變化”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將每天觀察的植物用相機照下來,通過觀察照片來了解植物的生長動態與發生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快進后植物生長的影片,使植物漫長的生長狀態快速且生動的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更好的觀察和了解植物生長變化規律。
在運用信息技術展開小學科學教學時,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教師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功能來進行互動式教學,這將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這主要在于電子白板技術能夠為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提供交流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教學素材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三種互動模式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義。
比如在講解“蝸牛”這節課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蝸牛的外殼了解其內部結構,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導致不同的學生對蝸牛殼內部的結構有著不同的設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借由電子白板的圖形和平移功能將自己所想的蝸牛殼內部結構畫出來,然后再將真實的蝸牛殼內部結構展現出來,讓學生將看到后的蝸牛殼內部畫出來,畫好后讓學生對比觀察自己及其他同學前后的兩幅蝸牛圖畫,將之前想錯畫錯的地方更正過來,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正確蝸牛結構的印象。同時可以配合使用電子白板的魔術筆功能來標示出蝸牛身體結構的各個部位及名稱,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真實的蝸牛。
新時代下,教學與學習方式的網絡化已成為一種主流趨勢,這也是信息技術運用至教學領域中最直接的體現,所以為了迎合教學模式革新,需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網絡功能。互聯網的存在對教學與學習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習資源的豐富性上,特別對于科學教學而言,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與涉及領域都極為廣泛,這對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即便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僅憑學生有限的識別能力很難有效的完成自主網絡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定期結合學生的年齡、學習理解能力以及學識等,將搜集優化好的教學資源以微博或網絡社區等途徑分享給學生,一方面起到教學引導的作用,提供更具含金量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學生也能通過優化后的知識點充盈自己的學識,開拓自己的視野。而且網絡資源的獲取方式能夠突破材料、空間、時間上的限制,幫助學生學習和接觸日常生活中沒有條件實現的內容。譬如在進行微課教學時,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濃縮、優化、提煉,縮其要,去其繁,最終以短視頻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凝聚注意力和集中點,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快速解決學習困難,這將是傳統教學與學習方式更具升華的填充與拓展。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應用已有一段不短的時期,傳統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為課堂教學輔助工具,并且這種認知與教學態度很大程度上已經根深蒂固在普遍教師的心中,也正是因此,導致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增益效果始終未能實現最大化,為此,在小學科學課程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首先要對這種觀念進行革新,這將作為保障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發揮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條件。信息技術的介入將使得課堂教學在教學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教師的身份也因此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以往的知識傳遞者變成知識的編織者與設計者。教師在選擇信息技術中的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時應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并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使其內容與呈現方式更被學生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