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敏
(江西省石腦鎮中心小學,江西 宜春 330818)
課堂教學氣氛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公共情緒的一種體現。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想要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氛圍,就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性格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小學生的天性,并充分挖掘學生天性。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融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要點,更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學生更加樂學。
課堂教學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所以想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就需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實現師生之間的心理狀態的相互融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雙方同時處于較為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之中,就可以使教師的講解充滿激情,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就可以更加生動傳神,相應的學生對于課程的講解也就會充滿興趣,從而更加專注于聽課,提高學習效率。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師生之間沒有一個良好的關系基礎,必然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再過度要求學生,就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氣氛下降與師生關系惡化的不良循環。
我國長期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往往涇渭分明,這是由于我國傳統尊師重道思想的禁錮。一方面教師難以放下作為老師的架子,需要通過嚴肅的方式與教導來體現自身地位,形成權威感。這樣確實在一定角度確實可以提升教學質量,但學生對于這類教師往往是一種應付的態度,也就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在當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之中,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要一種微笑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信任感,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融合。小學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在課堂中與老師的互動與熱情,從而營造成風化雨的交流與學習氛圍[1]。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被教導的對象。但作為教師更應該明白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所以說只有學生擁有主觀能動性,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真正的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更多的要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之中,讓學生自身更加迫切的想要感知知識產生與變化的過程,這種目的的實現則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去實現,如情景創設教學,就可以引導學生更為積極主動的去進行觀察與思考,對教學情景的知識進行探索,從而更好的理解教學的知識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于課文內容進行角色定位的表演,從而實現課文內容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探索欲望,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的地位[2]。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一種較為單純的心理狀態,他們更容易感知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直入主題,小學生往往難以接受,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尤其是一些古文的教學,開門見山的方式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有效的利用課前的五分鐘,通過一些方式調節課堂氛圍,同時也可以實現對于教學內容的提前滲透。如唱歌、講故事,或者與學生交流愛好、興趣等,也可以針對所學內容對學生進行一些提問,達到對課文內容的滲透目的。通過這種方式對正式教學內容的導出,就可以使整個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潑,使學生以一種愉悅的狀態進入學習狀態,便于教師順利的推進課堂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長期處于精力較為旺盛的狀態,這種精力的旺盛往往體現在好動之上。所以說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動作,脫離專注的學習狀態都是正常現象,如擺弄手指、玩具、文具等,或者在書本上進行勾畫涂抹等。教師在觀察到這些現象時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呵斥,而是要思考對這行精力旺盛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與利用,使之成為調節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
在很多教育領域的研究中發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更多的引入動手環節,并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就可以在操作與思考的過程中更好的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多媒體設備是突破傳統教學枯燥、抽象局限的有益嘗試,同時也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方式。多媒體教學將聲音、圖像、色彩等內容直接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對于復雜、抽象教學內容的理解,使教學的知識與內容更加生動的展示出來,尤其對于語文教學中涉及對于一些歷史內容背景的了解,這種方式所具有的優勢就更加明顯。另外多媒體教學方式其具有的特性,本就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較為高漲的學習熱情之中,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內容的完成度。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想要更加順暢的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同時收獲優質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把握小學生的內在天性。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樂學與愿學狀態的形成中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