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慧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大浦鎮嶺茶學校,湖南 衡陽 421421)
小學數學是基礎的理科知識教學,具有抽象、復雜等特點。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和智力限制,各方面能力發展不全,在數學學習中難免遭遇困難。遇到復雜難題無法快速得解,久而久之心靈受挫,學習興趣降低。如何改善該現狀?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情境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環境,將數學和生活相結合,縮短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其更好更直觀的理解數學、認識數學,進而提升其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文化博大精深,小學階段所學習的知識只是皮毛,但邏輯能力和想象能力較弱,所以小學生理解數學會比較難,如果只借助單一課堂來進行教學,可能無法達到良好教學效果。而開展生活情境教學,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利用學生看見或經歷過的生活情境來使數學形象化,則能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同時簡化教學,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
生活情境教學方式的開展,在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與實踐能力。因為形象化了數學內容,學生更加理解,對數學興趣更高,就會更喜歡去探索和求知,加上教師在教學中所導入的生活事物,如新聞、熱點、時事、娛樂等,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深入思考并動手實踐,提高了實踐能力。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氛圍往往比較枯燥與呆板,師生之間即使有互動交流,也多局限于問答,學生對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以及提出的問題可能一知半解,不能領悟透徹,但礙于面子無法真實說“不懂”,導致考試時同一類型題目,換個說法學生就解答不出,影響教學質量。而生活情境教學開展后,可以有效的改善枯燥、冷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被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所吸引,進而主動活躍氣氛,營造歡快、有趣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
小學生愛玩愛鬧,生活除去學習以外還會發生和遇到很多有趣的事,如果善于觀察,還能發現很多有學習意義的生活現象。比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旗幟在升旗手手中線條的拉扯下垂直于地面穩定上升,家里可推動的鋁合金窗戶,教室里教師用于教學板書的雙層黑板……這些現象非常常見,其中隱藏的原理卻和數學知識“平移”有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教材“平移”章節時,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現象,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看見的各種“窗戶移動”、“升旗”、“電梯移動”等現象,或者利用多媒體方式將上述提到的生活現象制作成圖、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出來,讓學生反復觀看,找出其中的共同之處。這樣,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平移”這一概念。
生活實際與生活現象有所不同,現象是客觀發生的,而“實際”可能是一種認知和觀念。比如學習“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一支筆的長度通常用“厘米”計量,吸血蚊子的長度一般用“毫米”計量,一棵樹的高度則通常用“米”來計量……這些都是根據生活實際,按照正常秩序計量的,是人們的一種普遍認知。教師教學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情況,讓學生根據自己接觸過的真實物品來學習計量長度,從而學到數學知識。
另外,教師還可以生活情境舉例,如超市收銀柜臺在賣出物品后會打印購物小票,現有一張購物小票,記錄的商品價格為:301元,但是顧客只購買了1瓶可樂和1顆糖果,價格是對的嗎?教師可以根據情境提問:“超市收銀員價格算對了嗎?哪里出了錯?”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糾正收銀員價格計算中的錯誤。
實踐出真理,數學學習中實踐非常重要。同時,新課改也要求教師將數學和生活結合,以生活作為數學根源,通過實踐形式全方位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真正實施數學教學時,應當多多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留意學生的家庭狀況和生活條件,這樣在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教學時可以輻射到全班學生。例如,班級大多數家庭是爸爸上班媽媽全職太太,即教學舉例為“爸爸下班后買回了5塊蛋糕,或者媽媽去超市買了5塊小蛋糕……”避免學生發生諸如“我媽媽沒有上班/我爸爸從來不買蛋糕”的詢問和質疑,影響教學進度。
低年級數學實踐教學時,可結合生活化情境舉例教學,如:媽媽去超市買了5塊小蛋糕和4瓶酸奶,晚上“我”和爸爸、媽媽每個人吃掉了1塊小蛋糕,每個人喝掉了1瓶酸奶,問,‘我’家里還剩下幾塊小蛋糕?幾瓶酸奶?”由于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有的學生甚至經歷過這樣的事,所以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思考。
綜上,小學數學開展生活情境化教學意義重大,亦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每一位小學教師都應當關注教育的革新,跟隨新課標的腳步有效應用生活情境教學,關注學生生活習慣,同時創新教學方式,將數學和生活結合,在教學中融入生活現象、生活實際以及實踐操作,豐富化數學課堂內容,形象化數學知識,讓學生輕松理解深刻記憶,從而達到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目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