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河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河北 唐山 063000)
長期以來,由于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忽視環境保護,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制約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查清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以后礦山地質環境規劃和階段性治理提供依據。
針對我國礦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探索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戰略,著力于礦山資源開發朝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進步、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最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方向發展,對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實施礦山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戰略,治理礦山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評價與恢復治理方案研究,是我國礦產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1世紀以來,國家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作為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民生工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本著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恢復植被和耕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則,合理確定治理方向和目標,優先治理采礦沉陷區、影響城市周邊景觀的區域和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問題突出區域。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同時上級政府利用以獎代投資金的方式帶動下級政府和企業對資源型城市的礦區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治理項目主要對交通干線兩側采石和采砂坑,廢棄的采煤礦區、金屬礦區、化工礦區、平原區廢棄粘土礦等通過清理危巖、回填、整平、覆土、恢復植被或復墾等措施使地質環境得到恢復治理目前,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大部分治理項目已經完成并通過竣工驗收,項目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仍有不少項目由于無法實施或沒有達到治理要求無法通過驗收。
政府有關部門要向礦山企業大力宣講國家的環保、礦業開發等相關法律法規,定期組織開展在企業內部的培訓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努力做到國家的環保政策深入企業職工心中,使得礦山人人參與環保、踐行環保,促進礦山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強化對礦山業主、企業法人的環保法律教育、礦業開發技術教育,促使礦山業主、企業法人提高思想覺悟,切實執行好國家的各項環境治理政策,履行責任擔當。要通過新聞、廣播、教育等方式提高廣大群眾、特別是礦區周邊群眾的環保法律意識,使群眾在提高自身環保素質的同時,對礦山環境治理和環境破壞行為進行監督。
新形勢下政府要把監管的重點放在中小型礦山企業,特別是處于偏遠地區的中小型礦山企業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中。這些企業點多面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礦權流轉相對較為頻繁,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淡薄,礦山地質環境累積問題突出,長期以來,因為交通不便以及政府監督執法人員有限,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成為環境監管的盲區。新形勢下,政府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嚴厲打擊中小型礦山企業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不作為問題,為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在礦山開采中,有法律法規的約束,但在環境治理工作中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或與實際情況有偏差等問題,都是現階段環境治理問題得不到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法律法規在當今社會法制中的約束力是必須樹立的,在環境治理工作中更是如此,應在健全法律法規建設工作中,結合實際發展的重要問題,真正做到法律法規的有效服務于環境治理工作。
在礦山地區,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導致其很多礦產資源并沒有被合理的有效利用,對于那些剩余的礦產資源廢棄物再次回收利用的開發價值相當大。因此礦山地區政府以及相關的管理部門要積極地開展資源再利用的相關政策,對于進行礦產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給予資金上的幫扶、政策上的支持、技術上的供給。從而對于礦產廢棄物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礦產廢棄物能夠合理地被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創造相關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因此礦山地區的政府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要積極地開展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活動,從而不斷地提高該區的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礦山地區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礦山地質環境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社會各界人們的共同努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國家需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制度,以期促進礦山資源的利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