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琴
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巴廟鎮中心小學,陜西漢中723604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新課標也要求,中小學生要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的比重,學生所必需積累的語言材料,相當大部分都是通過大量閱讀得來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已進入了一個網絡時代,電腦、手機、電視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拉大了孩子與書的距離。特別是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大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缺乏良好的讀書環境和家長的監督。愛看書的孩子少,這直接影響了農村學校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所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用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俗話說:“環境育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就應給學生創建多元的閱讀情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一是點綴圖書角,增加圖書吸引力。比如我在班級圖書角的位置貼了“書香樂園”四個大字,書柜上面擺放了一盆充滿生機的綠植。旁邊寫上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營造出一種清新、高雅的讀書環境;二是加強班級圖書管理與交流,確定好圖書管理員,制定借閱制度,發動班級捐書或學生帶自己家里買的課外書籍來與同學交流分享,這樣,一人帶上一兩本,班級圖書角的書籍經常更新,學生讀書的種類就更多了,閱讀面就更廣了。
在班級中營造一個“比、爭、趕、超”的閱讀氛圍,我要求學生在校時每天早晨利用晨會前和午飯后的時間專讀課外書,周末在家利用班級語文閱讀群開展閱讀分享活動。老師、同學和家長都可以點評交流,讀書時還可以隨時記錄一些好詞佳句。每個人人一周制訂一定的閱讀量,最少得讀兩篇有質量的文章,(讀書內容不限,可以是語文閱讀、作文輔導、各類報刊雜志、名著等,只要健康有益的都可以讀。)再采取兩周一抽查的辦法予以檢查,檢查形式可以集中組織活動,也可以隨時利用課間以談話的方式交流。具體內容:可以是推薦一本好書、談讀讀書后的感受、以及學到的知識交流,還可以給大家講講書中的人物或故事、及排練課本劇表演的方式展示……。檢查后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物質或精神鼓勵,評選“閱讀之星”“講故事小能手”“表演小天才”等,讓他們在班級中發揮帶頭作用,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人,堅持一段時間后,班上的孩子慢慢地就會把課外閱讀當成一種習慣,情不自禁地也會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自覺地去閱讀了。通過這樣的分享交流活動,既能讓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又能使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
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怎樣才能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呢?1、有計劃、有目的的向孩子們推薦讀物,如1、如: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我就順勢推薦了《城南舊事》這本書。結合《賣火柴的小女孩》向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童話》等2、推薦一些能表現人物品格、積極向上書籍,教學《有的人》時,我要求學生課外去找找關于寫魯迅先生的其它文章,了解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3、推薦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讀物。如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人物、風景名勝、地理環境等方面的讀物,人際關系處理、安全防范知識、衛生保健知識等方面的讀物。總之,所推薦的讀物類型,盡可能廣泛而多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要想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真正收到實效,要教會學生從書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我們也明確了要求,進行了具體的指導。可以要求每個學生備一個積累本,給自己的積累本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如:“知識樂園”“百花屋”等。內容可以是摘抄的優美句段,好詞佳句、也可以是自己的隨筆,還可以剪輯,粘貼重點圖片及編輯文字說明等。每天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記憶、背誦好詞佳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創造,改寫故事、續編故事、自編故事、自編兒歌、詩歌等,點燃學生心中的創造欲望,讓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發揮出來。
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求班級各小組同學輪流寫周記、寫心得。在每周一上交的小練筆中,用優、良、中、差四個等次來評價,并依次獎罰。得“優”的同學周內就不再寫日記了,其他幾個等次的學生依次在周內寫一、二、三篇日記,直到練筆過關,這樣學生的日記、周記質量也相應提高了,對閱讀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總之,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它還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更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持之以恒、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激發和引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真正愛上閱讀,迷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