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玲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閘口鎮海珠小學,廣西 北海 536100)
觀察力就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觀察力是一種很重要的科研能力,著名生活學家巴普洛夫曾經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提醒自己在研究中心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要想生活這個大舞臺中能找到習作的最佳素材,起碼得有顆細致觀察生活的心,有善于觀察的能力,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那么,在小學階段中,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我認為:
找到要觀察的對象后,教師要做好引路人,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在正式觀察之前,應該明確提出觀察的要求——細致全面。宋帆曾說過,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因為觀察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只有觀察細致,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不能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小學生好奇心強,但觀察事物時總是很籠統,沒有能做到深入細致,需要我們教師在旁邊提醒,引導,讓他們能把“細致入微”擺在觀察的首位,形成一種良好的觀察習慣。至于細致到什么程度呢?我認為要細如毫毛,細致到每一個方面,關注每一個細節部分。拿觀察人物來說,人物的五官、身材要觀察仔細,哪怕臉上的一個黑痣長在左臉還是右臉,都要觀察準確。觀察人物的動作,就要像錄像中的慢鏡頭一樣,把一系列的動作連貫起來觀察。
除了細致,觀察事物也要全面。無論是事物的顏色、形狀、大量、數量等等都要觀察清楚。這樣到寫作時,可以有很多材料供自己選擇。有關事物的大小或長短,可以精確到厘米、毫米,不能籠統地說很大、很小、很長或很短。
做事情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就會顯得有條不紊,觀察也一樣。在對選定的對象進行觀察時,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學生獲得的觀察資料也是有序的,進行表達時不會顯得雜亂無章。觀察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不同的觀察對象,可以按照不同的觀察順序進行。比如《故宮》就是按照從南到北的觀察順訊進行游覽的,觀察房間的設置,可以從上到下,也可以從中間到兩邊,還可以從外到里等等。
我們的大自然是五彩斑斕的,生活中也是豐富多彩的,但如何能從中攫取到習作的素材呢?這就要學生懂得觀察,善于觀察了。小學生對于觀察的定義,理解大多停在觀看的層面,不懂得調動自己身體的多種感官進行參與。其實,能夠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是能有效促進學生學會進行有效的觀察的一種好辦法。俗話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說明觀察只是用眼睛看,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心里感覺等等都要調動進行參與觀察。例如:在一堂觀察課上,我要求學生對一瓶透明的水進行觀察。如果單單是從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一瓶礦泉水瓶裝的水,你就判斷那是一瓶水,但這是不全面的。你要是用鼻子去聞,就會聞到一股刺鼻的酸味,你要是直接判斷那是一瓶醋,那也是不去全面的,在我保證液體是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巴進行嘗試,才發現水里不但有酸醋,而且還有絲絲的甜味。當你用手觸及時,還發現很冰涼。通過這個觀察事例,學生懂得了單純用眼睛進行觀察也遠遠不夠的。調動身體的感官進行參與觀察,能讓我們獲得更豐富、全面的觀察材料。
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各的特點,哪個才是事物的主要特點?哪些可以重點進行觀察?哪些可以粗略看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注意教學生學會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這樣,就容易把握事物的主要特點了。例如:《老人與海鷗》中作者寫“獨腳”時:“一只海鷗腳上果然閃著金屬的光,另一只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它有一只腳,停落時不得不扇動翅膀保持平衡。看來它就是獨腳。”作者抓住獨腳海鷗一只腳站不穩的特點進行觀察,寫出了這只獨腳海鷗的特點。這些觀察的方法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體會、實踐。
有時候同樣一種東西,既有著相同的一面,又有著不同的一面。有時候還要在事物之間進行認真地比較,分清異同。如《桂林山水》中寫山的特點:“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文中抓住桂林的山奇、秀、險三個與別的山不同的特點進行觀察描寫,使桂林的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教科書,觀察大自然對于學生習作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鼓勵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親近自然,擁抱自然,感受自然,發揮想象,創造性思考,豐富我們的習作內容。例如:三年級語文園地要求描寫校園的一棵大樹。孩子們聽到可以出外去觀察大樹,興奮得歡呼雀躍,學習的興趣異常高漲。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校園去觀察體驗,帶上本子做好記錄,通過上面所講的一些觀察方法,讓學生調動感官進行親身體驗。有的孩子在估量學校的龍眼樹大小時,兩個孩子張開手臂抱住了大樹。有的一邊摸著大樹古老的樹皮,一邊說:“好粗糙啊,像魚鱗一樣。”有的孩子看到龍眼樹的一根樹枝彎彎曲曲地向前伸展著,就說:“好像用手在歡迎我們!”
總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能有效助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學會觀察,就會從生活中獲取很多材料,寫起文章才不會為“無米之炊”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