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硯
(中共寧夏區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寧夏 銀川 750021)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地處黃河上游并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寧夏,承擔起了維系西北至黃淮地區的氣候分布及生態格局,乃至于維護西北和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全境都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因此黃河是寧夏的母親河和生命河。為了讓黃河更好地造福于寧夏人民,寧夏區黨委在不同時期提出了寧夏沿黃發展戰略。
最早的“黃河經濟”發展戰略于1990年8月提出,是順應當時寧夏以農業經濟發展為主,轉向綜合利用黃河資源推動寧夏經濟和社會全方面發展的趨勢。是“開發、利用黃河資源,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和發展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性、綜合性的經濟”。
1997年12月又提出了“經濟核心區”建設發展戰略,將位于引黃灌區的銀川市、吳忠市、靈武市、青銅峽等確定為“經濟核心區”,優化調整全區生產力布局,依托這幾個地區的優勢條件進行重點開發。開發中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綜合效益等。
2002年6月召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沿黃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銀川市為中心城市,輔之以3個地級市石嘴山、吳忠、中衛為主干,靈武市、青銅峽市等7個縣城和若干個建制鎮以及寧東基地為枝干,大力發展城市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提升各個城市的經濟能力。
截至2018年底,寧夏沿黃經濟區占有寧夏全區經濟總量的90%、財政收入的94%,并已提升為國務院確定的18個國家重點開發區之一。
工業方面,當前沿黃流域內的各個地市的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等行業,受制于減排政策和由這些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工業固體廢棄物堆積等問題,產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農業方面,一方面是用水量占比超過70%,另一方面是農產品經濟效益普遍不高,節水改造效益又較差,農業節水與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加強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
流域內產業結構呈現明顯的重化工傾向,規模以上工業多以煤炭、電力、化工等傳統煤化工產業為主,工業增加值占增加值比重為 63.7% 。規模以下企業用水效率低、耗能排污問題更為突出。隨著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所帶來的重化工業化階段的結束,重化工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加劇了產業發展斷層的風險。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科學、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萌芽或起步階段,大部分新興產業龍頭企業都規模較小,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水平都較低。
由于研發投入相對不足,缺乏高端實驗、檢測檢驗等關鍵技術創新支撐平臺,造成本地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不暢,制約了區域內產業鏈向智能化、高端化、精細化升級轉化。許多產業發展滯后,難以有效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政策創新不夠,科技體制改革滯后、成果轉化機制不暢,導致科技創新成果在本地產業化程度不高。
區域內重復投資、低水平過度競爭現象嚴重,造成區域內產業關聯性弱,區域之間產業開放度低、產業分工協作差、產業結構同質,嚴重影響了地區間的分工合作與資源配置。由于區域內都是能源型、原材料型產業,極易受到原材料、能源價格波動和去產能政策等外部因素的沖擊,造成區域內產業發展存在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地方政府的增長偏好、財稅體制和不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等因素,使沿黃流域產業轉型升級仍受制約。因此要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優化制度供給,強化產業轉型升級。
1.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堅持問題導向,從產業發展、岸線開發和河段利用等方面,提出系列管控要求和管控措施,明確列出禁止投資建設的項目類別,明確限制、禁止、淘汰產業清單,嚴格管控污染物排放量大、產能過剩嚴重、環境問題突出的產業和新增項目,嚴控新增煤電和煤化工產業。
2.強化環保約束和節水減排。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出臺工業節能環保標準。科學設置現有耗水型、高排放產業節水減排轉型時間表,堅決抑制新增耗水型產業和不合理用水需求。從資源利用、環境質量、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7個方面,引導沿黃區域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以沿黃區域城市帶為重點,積極引進高端要素集聚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一是以工業為重點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和競爭力提升。首先是加快化工、能源、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來鞏固和加強沿黃流域對國家生態安全的保障功能。其次是提升改造當地的傳統制造業,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相結合,加快發展新型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提升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水平。
二是培育發展服務業新動能。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龍頭,以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為重點,整合資源形成集成優勢。引導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差異化、專業化和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便利化和精細化。發揮文化旅游業的引領作用,增強民生保障和消費體驗功能,培育文化、體育和健康養生等新增長點。
三是打造生態友好、特色鮮明的農牧業生產基地。鼓勵沿黃流域各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打造有富有競爭力和區域特色的農牧業生產基地,提升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質量和規模。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創新機制,推動流域內產學研聯合體的發展。支持共性技術研發,以建設新技術研發平臺為基礎優化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應用,帶動和形成整體產業技術優勢。
在各級政府層面,根據區域內各個地方的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外部條件的差異,建立沿黃流域內產業發展及分工協作的協調機制,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形成沿黃流域內產業一體化布局。同時建立服務企業的市場服務體系,為區域內的產業聯合發展提供科技、金融、信息等方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