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敏
(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22000)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拓寬與加深,西方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出現了西式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忽略了培養學生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尤其是在舞蹈教學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唯西方化的風氣,導致舞蹈神韻、內涵向著西方文化延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舞蹈教學需要注重改革創新,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為了可以有效把高職舞蹈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融合,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把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學各個環節,促使舞蹈教學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高職舞蹈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舞蹈技藝,并且促使學生在未來從藝道路上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在舞蹈理論知識學習、訓練、實踐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我國數學千年的文化精髓進行挖掘,可以有效提升舞蹈課內涵[1]。并且,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們認識與了解中國,通過積極的精神風貌,凸顯出我國高職舞蹈教學的獨特傳統文化優勢。因此,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有必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入,并結合時代背景創新舞蹈教學內容與形式。在指導與訓練學生方面,教師不應局限在常規舞蹈技能學習與訓練上,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促使學生可以在創作、表演中有更加更如的拓展。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與密切,但是展示的舞蹈作品中并沒有充分凸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沒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受到嚴重影響。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可以使舞蹈表演呈現出中國獨有的魅力,在國際舞臺表演中更好的呈現中國傳統文化[2]。把現代舞蹈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可以在形式上、內涵上、精神上等多個層面進行洗禮和改革,可以有效提升舞蹈的藝術感染力、生命力,進而凸顯出中國舞蹈的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在高職舞蹈教學中,除了涉及到外來舞種,還有古典舞、民族舞等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和素養,那么學生的舞蹈表演也是僵硬的,缺乏感染力與生命力,舞蹈學習會變成為了完成動作而舞,無法充分凸顯出舞蹈的藝術神韻。存在該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不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導致在表演時無法對其中的深刻內涵進行呈現,導致舞蹈表演空有其表。因此,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有效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對舞蹈課程進行有效推廣與提高。
創新舞蹈教學理念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高職舞蹈教學手段與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嘗試著把當下流行元素中有益的地方進行吸取,在形式與內容方面對舞蹈教學進行革新,科學合理的設置舞蹈課程,并以此為基礎,把舞蹈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充分融合。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基礎訓練,要求學生扎實基本功,熟練掌握舞蹈基礎技巧,進而為后續的學習更加高難度的舞蹈技藝奠定良好基礎;并且要求學生爛熟于心舞蹈動作,只有這樣才可以在舞蹈表演中不會出現由于動作生疏而阻礙情感表達,充分展示出舞蹈情懷和魅力[3]。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藝術角度,在實踐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并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在民族舞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民族舞誕生的原因介紹給學生,指引學生了解和學習,有效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學生在練習和創作時能夠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先進教學手段,提供給學生更多、高質量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可以了解不同舞種的細節差異,使學生可以對不同舞種舞蹈的神韻準確表達出來。在先進教學手段支撐下,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在舞蹈表演時可以通過更加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對舞蹈文化內涵進行呈現,有效提升學生舞蹈藝術表現能力。此外,除了常規教學手段,教師還可以利用設備、其他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舞蹈理論知識教學,把理論知識更加形象直觀的呈現給學生,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動力,還可以有效豐富學生學習方法。
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舞蹈的本質是藝術、文化,所以高職舞蹈教學也就是藝術、文化教學,其是根植于某種舞種的文化,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長期以來積累沉淀的產物。舞蹈,通過肢體語言,對美感進行呈現,可以使觀看者感受到美好事物,使觀看者感受到舞蹈動作呈現出來的精神內涵,進而激發觀看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鳴[4]。因此,在舞蹈表演時,需要保證肢體動作可以體現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這樣觀眾才會被打動,產生共鳴。欣賞舞蹈,不僅僅是對舞蹈動作進行觀看,而是通過舞蹈動作對傳達的文化藝術內涵進行了解和解讀。
第一,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想要有效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熏陶每位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價值。通過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和鞏固知識過程中,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舞蹈學習、表演進行充分融合。第二,在教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時,教師不應僅僅局限在簡單的了解、模仿特色舞蹈動作,而是需要指引學生深入理解某民族、某時期文化現象,不僅包括舞蹈動作,還需要包括民族語言和腐蝕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文化氛圍中,還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在講解新疆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民族傳統特色音樂,并且課堂布置時也需要帶有一些民族元素,通過視覺、聽覺刺激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文化貼近感。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指引學生打扮成維吾爾族或其他民族人們,有效強化文化感染力[5]。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必要的課堂設計,在把舞蹈內容傳遞給學生時,促使學生可以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調動舞蹈興趣和熱情,進而促使學生的舞姿可以更好的傳達出情感與思想。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和平臺,還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對舞蹈知識進行探索,在舞蹈表演時又意識到對肢體動作文化內涵進行放大,有效提升學生舞蹈水平。
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想要有效應用中國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文化藝術修養,進而更好的開展舞蹈教學活動。舞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扎實、專業的舞蹈功底,還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且可以把文化知識靈活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專業性、藝術性進行深入融合。在這樣的加血模式下,才可以在教授學生舞蹈董作師,及時糾正學生動作發力的錯誤,指引學生舞蹈表演時表達思想內涵和情感,進而呈現出良好的舞臺效果[6]。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開展教師培訓和教育活動,對教師知識結構進行更新,使教師們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于舞蹈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進而促使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有效融合舞蹈基礎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多參與一些學習研討會、外出進修等活動,還可以創建教研小組,不斷提升教師文化藝術修養。通過這些手段,可以有效擴展教師的知識面,有助于教師設計出更加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和策略,進而有效提升舞蹈教學效果。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多個途徑,對教學所需資料進行尋找,并考慮學生性格特點和認知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學習更多的舞蹈類型,加深學生對舞蹈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舞蹈情感表現力。
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
在以往高職舞蹈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大多集中在了理論課教學中,但是大部分教師都是利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非常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抗拒的心理,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和激情,進而影響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舞蹈教學的融合效果。并且,僅僅憑借教師在講臺上口頭講解某舞種的傳統文化淵源,是很難提升舞蹈教學效率的,也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靈活應用到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把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相關的視頻播放給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可以促使學生直觀、快速的了解傳統知識,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7]。例如,在講解中國古典舞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視頻內容包括中國古典舞來源于傳統戲曲、中國古典舞借鑒了戲曲的元素、中國古典舞改進與刪除了唱和念元素等內容,進而使學生可以對古典舞誕生、改進過程有一個深入了解;或者是教師可以把古典舞相關紀錄片播放給學生。如果情況允許教師可以自行對古典舞視頻進行剪輯整理,通過加工和處理,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視頻,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還可以更好的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在高職舞蹈實踐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方法,把舞蹈課程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充分融合。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設計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且安排給學生,要求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講解古典舞飛天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合作學習,指引學生一起對古典舞中飛天資料進行搜索和整理,并分析討論有哪些動作可以應用在實際表演中,更好的對其文化內涵進行呈現。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還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和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舞蹈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舞蹈藝術時代色彩,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舞蹈意義的理解,提升舞蹈教學質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蘊藏豐厚、歷史悠久,且涉及到生活、精神、思想等多個領域。因此,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性,通過轉變舞蹈教學理念,構建良好的舞蹈學習氛圍,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等,促進舞蹈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進而有效提升舞蹈教學質量,有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高職院校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