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軍 李懷芳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第四中學,寧夏回族自治區 吳忠 751100)
歷史課程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為目標,因而在課程的結構設計和內容安排以及后續實施上都要求緊緊圍繞這一內容,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備品格——政治思想品格、道德人格和史學人格以及關鍵能力——運用史學知識理論來認識、解釋歷史的能力。教師應當響應這樣的號召,嘗試圍繞核心素養來研究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借此來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堂中邊講解知識,邊向學生灌輸相關的知識能力顯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初中歷史課程很多,知識點很雜,如若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定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時選擇微課便是十分必要的[1]。微課能夠代替部分教師口中所述的知識,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勢傳達給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擴充了知識容量,從而實現優質課堂。
不論什么時候,在學習這件事上興趣總是為先,若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要引導學生了解知識就是事半功倍。在歷史學習中,史料便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頗具有趣味性的[2]。歷史史料十分廣泛,除卻我們知曉的時間事件與人物一說,也不乏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解知識點時引用正史,使得學生見識到的不只是枯燥的知識點,還可伴隨著史實進行記憶,一面增長知識,一面擴充知識儲備,實在是一舉兩得。除卻正史,野史有時候趣味性更強,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令他們自愿去搜尋相關知識,實在不失為一種督促他們學習的方法。教師將史料擺在學生眼前,鼓動學生去追本溯源,去尋找干巴巴的歷史概念背后的深意,不止擴充他們的知識儲備,也是在訓練他們追本溯源的能力,訓練他們通過史料來處理和解決問題。不止在過去的事情,放在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也是極為有用的。當然,在史料的選擇上絕不可大意和隨意,即使是引導學生去搜尋資料也該由教師劃定范圍,以防學生偏離方向,事倍功半,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初中歷史學習也是如此,萬不可一味地灌輸,關鍵還是要學生內化吸收,將所學到的常識轉化為自己的學問[3]。總而言之,教學的主要目的還是看教學效果,即看學生能夠對這些知識吸收多少,從這個角度上去看,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設計情景并引導學生自己討論研究解決問題。這個“多樣化”體現在形式,對內容卻不應有什么限制,或是舉行辯論賽,或是就某一知識點進行討論,又或者帶動學生就某個感興趣的課題去做一份數字化的作業都是可以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反復復習書中知識以及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同時又通過搜尋相關資料擴充史實,有事例傍身。而教師在一旁作為指導,防止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偏題,為學生衡量這個問題討論的“度”,便是真正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不只對學生做相關材料分析題有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好習慣,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莽撞行事,犯下難以補救的錯誤。比如在秦一統中國這一節課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會如何做呢?學生會進入激烈的討論中,大家紛紛說出自己打江山、守江山的做法,原因,這樣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教學使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化作業,在邊聽邊學中逐步達到歷史課標中的學科基本素養的要求[4]。從課堂表現中可以看出,學生正逐步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的時空觀,能夠參考史料,嘗試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解釋歷史現象;對待歷史人物也有了討論,不是一味地以好壞來評論。學生愿意從歷史出發,以史為鑒,在日常生活中愿意用課堂學到的知識去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核心素養培養成功的一步。這樣的培養在真正實踐中還受外因包括學生理解能力等一系列的影響,但作為初探它是成功的,今后還應當順著這條路更深更遠地走下去。
總而言之,要讓初中歷史教學更有效,就不能只顧著知識講解,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讓他們有歷史思維,如此才是真正提升了教學效率。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后也能靈活應用,如此便契合了新課改的要求。可以對課堂形式進行轉變,將微課視頻、多媒體等都應用其中,再在課堂中組織多樣化的活動,由此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