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吉林省榆樹市青頂中心小學,吉林 榆樹 130400)
考慮到小學生心理、年齡和理解能力的因素,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一般來說,占閱讀主導地位的是科任教師,教師通過讓學生預習、梳理陌生字詞、分段落熟讀課文、總體把握課文的邏輯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語文這一學科的發散性思維就得不到較好的體現,教師結合資料將自己的理解填鴨式傳遞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導致學生動腦性不強,教學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需要進行多門課程的學習,語文在小學階段雖是主要科目,但是一方面,大部分學生自主性不強,除在語文課堂上進行閱讀之外,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的時間幾乎為零,導致學生的閱讀面不廣,內容理解能力提升較慢;另一方面,學習壓力較大,學生無暇進行廣泛的閱讀,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學生學習壓力也逐步增大,課堂學習、課后作業等占據了學生大部分時間,部分學生課后還要上補習班、興趣班等,導致學生受到教師、家長的雙方面壓力,無暇進行有質量的課后閱讀,從而造成語文閱讀能力較弱的惡性循環。
在學生自主安排課余時間較少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之上,抓住課堂40 分鐘,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打造有質量的閱讀課。
在課文導學中,教師就可以合理使用多媒體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課文《山雨》的導學中,就可以播放暴雨、小雨、田野中的雨和山林中的雨聲,讓學生從聽覺上對山雨進行感知,為正式教學進行鋪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獨立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不認識的字詞標注出來,劃分段落,總體上把握課文感情基調,隨后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挑選出自己喜愛的段落進行分小組的討論和分享,教師要融入到小組討論中,及時關注學生的討論方向,解答學生疑問,最終,教師可以鼓勵2-3 個小組代表上臺進行結果分享,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和獲得感,推動其閱讀興趣的萌發。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欲望,讓學生在課下閱讀的過程中,踐行課堂中的正確學習方法,從而進行有質量的閱讀而不是泛泛而讀。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盡量抽出課余時間擴大閱讀量,同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對好書和壞書進行鑒別,避免小學生被涉及暴力、性等內容的文本所吸引,教師還可以進行好書推薦或者設置主題讀書周等,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好書;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以課文為延伸,如課文中基本包含了說明文、散文、記敘文等各種類型的文章,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應該多類型的閱讀,而不是只讀故事性強的記敘文、寓言故事等;再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閱讀筆記,將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進行摘抄,背誦,進行語言的積累;最后,教師還應讓學生進行閱讀隨想的寫作,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將閱讀過程中所思所想以文本形式記錄,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升華課外閱讀的成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合理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將兩篇或三篇題材相同但體裁不同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兩篇或三篇主題相同但表達方式不同的文章進行對比,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比照學習中,自發的總結相同點和不同點,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其中需要教師積極有耐心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是人建立各種思維模式的基石階段,科學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獲得長足的發展,就語文學科而言,閱讀能力十分重要但又不局限于語文。教師需要因材施教,了解語文閱讀的具體內涵和正確方法,建立一個高效具備質量的語文閱讀課堂,同時注重課后拓展閱讀,才能逐步將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培養起來,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