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風梅
(江西省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江鄉赤湖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本文將詳細分析數學老師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提問,從而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針對學生對數學熱情不夠的問題,在課堂上展現數學的趣味性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以趣味性的提問方式作為課堂的開頭,在上課的起始階段就吸引到學生們的注意。比如,“可能性”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并且會用“可能”和“不可能”來正確地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備課階段我先試著尋找學生們可能感興趣的事物,然后據此在課堂的開頭設置了兩個有趣的問題。課堂上我帶來了一個精致包裝好的小禮盒,然后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禮物,你們猜猜這是什么呀?”這一問題趣味性十足,同時精致的禮盒引發了學生們的遐想,大家都躍躍欲試地猜測起來,有的說是文具,有的說是玩具,還有的同學說是零食。大家猜得不亦樂乎,于是我說:“給大家出一個謎語作為禮物的線索吧!大家聽好:小黑人兒細又長,穿著木頭花衣裳。畫畫寫字它全會,就是不會把歌唱。”學生們馬上喊出了“鉛筆”二字。于是,我問大家:“一定或者確定是鉛筆嗎?”許多同學說:“一定是。”我又追問:“有可能是鋼筆嗎?”大家一致說:“不可能!”由此就引出了有關“可能與不可能”的話題,同時讓學生們走入了以“猜測和判斷可能性”為主題的情境之中,而我也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今天的新課。禮物帶有懸念色彩,同時猜禮盒中的物品也是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的話題,以此設置成趣味性的問題能夠十分成功地引發學生的熱情,這樣不僅完成了導入新課的工作,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課堂起到奠基作用,一舉多得。
啟發是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不錯方式,它可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而自主思考也是數學這種理科課程強調的。據此,教師可借助啟發式的提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并且以此推進課堂。比如,“圓”這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圓及其特性,掌握圓的直徑和半徑、圓周率的相關知識并且學會計算周長與面積。在帶領學生們學習這一課時,為了讓大家緊跟我的教學思路,每講到一個知識點我都會穿插不同的問題來提問大家。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們提出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圖形,然后我問大家這些圖形都是以什么線圍成的,啟發學生找到之前學過圖形的共性,同時與本課“圓是曲線圖形”形成對比;其次,我又啟發學生搜索生活中的圓形物體,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歸生活、將知識聯系生活。再次,我讓學生們通過動手畫圓并進行裁剪、觀察以及折疊來自己探究圓的特征,待同學們經過動手操作后,我以啟發式的提問讓他們不斷提煉圓的特性,直到大家把圓的特征都找出來為止。其后,在探究了圓的基礎之上,我啟發學生關注直徑和半徑的相關內容,以提問圓形折痕長度和特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初步認識直徑和半徑。最后,我通過提問學生們觀察直徑和半徑的特點、探索二者關系的問題,引導他們深入研究直徑與半徑的關系。整堂課以提問為線索貫穿而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了圓的知識,同時也促使他們緊跟我的思路完成了課堂內容的學習,保證授課質量的同時還積極調動了他們的思維,其效果可見一斑。
教學分層次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以最大限度開發其能力,而提問也可以分層次地展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到知識中來,同時發掘其潛力。據此,教師可設置層次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使教學由淺入深、條理清晰。比如,“數學廣角——鴿巢問題”這一課的主要內容,首先,幫助學生理解“鴿巢問題”并應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是輔助學生初步認識抽屜原理。結合例題我設置的問題十分注重層次性,如針對“將4支筆放進3個筆筒中”的問題,我會讓不同的學生先說出自己想怎樣分配這4支筆,如學生們會提出3個筆筒中分別放入筆的數量為4、0、0或者1、1、2或是3、1、0等,當學生們把四種分配方法都說出來后,我再提問學生們讓大家找這些分配結果的共同點,感受其中的奧妙,總結其中的原理,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從表面問題深入到理論的提煉和總結,使他們深入到知識的內部,挖掘知識的規律,同時也是對學生潛力的開發,讓他們通過思考和觀察,找到規律和聯系。通過層次性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和理解知識,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細化知識,還可以通過引導他們的思路讓他們進行更深入地思考,開發他們的深層潛能。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