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鞏固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人們一直向往和追求“美”,但是究竟何為“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除了個人的經歷、學識、眼界外,審美能力是決定一個人對“美”的感知的重要方面。審美不是盲目的僅憑視覺來欣賞,一方面要有專業的美術知識,了解一幅作品“美”在何處,一方面要有善良、美好的心靈,可以發現美、捕捉美,同時還要有細膩的情感來感受美。可見,審美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成分,高中美術欣賞課便是引導學生挖掘、學習、賞析藝術中的美,從而來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課程。
美術欣賞課的開展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支持,而教學資源的增強需要學校認可美術欣賞課的價值。那么,其價值該如何體現并被學校認可呢?首先,教育部門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是學校要遵守和執行的,因此,教育部門必須要明確美術欣賞課的地位,要求學校必須開展這一課程,并對課程的時長給予規定,保障課程的正常開展。同時,鼓勵學校拓展教學資源,引入現代化教學工具,比如多媒體等,為學生創建良好學習條件[1]。其次,美術教師要通過適宜的方式將美術欣賞課的價值展示給學校,以獲得學校認可和支持。比如,在《外國雕塑欣賞》這部分內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欣賞“維倫多夫的裸女”這一作品,讓學生通過這幅作品來了解外國藝術觀念,這幅作品與我國傳統的審美理念并不相符,在欣賞作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這幅作品表達的意義,從而改善高中生對藝術的欣賞態度,完善人格。其實,“審美”的過程就是對自己思想、心靈的一次洗滌、美化的過程,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樹立“美德”。學校了解了美術欣賞的價值,就會對教學工作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
美術教師是美術欣賞課教學的落實者,其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而審美方面又體現了一個人的情趣、品德、思想境界等內容,因此,教師的言行、能力等自身素養方面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要想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美、欣賞美、理解美,就要不斷地提升教師自身素養,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首先,教師要具有優秀的語言能力,生硬的語言表述不僅無法傳達藝術作品的美,還會導致學生聽覺疲倦,喪失學習興趣,而幽默、詼諧、生動、優美的語言表達,會沁入學生心脾,將藝術之美充分表達,同時給予學生美好的聽覺享受,吸引學生探索、學習,加深學生對傳達內容的記憶[2]。其次,教師要開展多元教學,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適宜情境,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傳統美術欣賞教學中多應用圖片,形式較為單調,而且學生無法進行多維度的觀察,而且,圖片中藝術作品的背景對于其“美”有強烈的渲染作用,而圖片無法將其背景全面展示。比如,《中國建筑藝術》中的“宮殿建筑”,單憑圖片僅能觀察宮殿的整體輪廓和面貌,但是對于宮殿的建筑細節卻無法仔細觀察,而且宮殿建筑的位置以及周圍環境的背景襯托也無法體現,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建造宮殿模型,操作多媒體對模型進行多角度的轉變,對宮殿的細微之處進行放大、縮小等,以此模擬真實的宮殿場景,學生猶如身處其中,更能領悟作品的魅力。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是學生要對美術作品有專業的鑒賞能力,而鑒賞能力的基礎是學生要有專業的美術知識,同時學生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為此,教師要從提高學生美術知識水平以及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兩方面來鍛煉學生藝術鑒賞能力。首先,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要完全其知識體系,不要局限于作品本身的內容,對于其創造的背景、作者的情況等也需要學習,以此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內涵[3]。比如,《中國繪畫欣賞》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名作《清明上河圖》,在賞析作者的繪畫技巧時,教師要講解這幅圖表現的是哪個朝代的生活情境,這個朝代的經濟、人文、風俗有什么特色等,以此來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圖畫上的內容。其次,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重視將藝術與學生生活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幫助學生更直觀的欣賞到美。比如,《民間藝術》一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說出知道的民間藝術形式,并講講這門藝術的美體現在哪些地方。
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展,需要得到學校的重視,使其地位得到落實,教學資源得以補充;同時,教師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的決心,積極地開展多元教學來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美術知識體系的完善,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來體現藝術魅力;多管齊下,發揮美術欣賞課的“美育”價值,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