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通過調查微信在線時長可以看出,接近17%的大學生全天在線,50%的大學生每天在線8 小時以上。可見微信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有近25%的大學生經常在上課時間使用微信。這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正常的課堂學習受到微信干擾,往往在聽課中就忍不住要打開微信看一看。長期沉迷于微信,熱衷于網絡虛擬世界的生活方式,不僅影響正常學習生活,也阻礙了他們正常社交能力的發展。大學生普遍都喜愛關注各類公眾賬號,大多數學生都關注了好幾種不同類別的公眾賬號,教育學習類的公眾賬號是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新聞媒體、娛樂影視以及休閑搞笑等方面的信息也是大學生喜愛查看的。微信滿足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對于學習和娛樂的需求,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信息和資源,生活充實,豐富多彩。微信中信息良莠不齊,盡管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但由于自身局限不能完全準確辨別出各式信息的質量。一些不良信息對大學生影響可能不是當時就能見到的,但長期接觸必然腐蝕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這些不良信息像慢性毒藥一樣,讓大學生不知不覺中產生依賴,當完全上癮后,他們痛苦于自由的喪失,但很難進行補救。經過統計有36%的大學生對于微信中傳播的絕大多數信息都采取相信的態度,這種盲目的信任是令人擔憂的。網絡上發布信息所受到的限制非常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編輯和鑒別信息。網絡上信息的質量遠不能與書籍、報刊等傳統的紙質媒介相比,它們被快速地產出并傳播,真實性與準確性都值得令人質疑。
大學生使用微信過程中無疑存在一些不當行為。部分學生微信全天在線,甚至上課時間使用微信,這必然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休息。沉迷于微信的虛擬世界中,必然減少對現實生活的參與度。微信提供的好友之間的交流是基于網絡具有一定隱蔽性的,而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是同樣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大學生微信的使用情況,避免大學生過度使用微信,鼓勵他們提高自制力,合理利用手機軟件,主動高效地約束自身行為,積極參與到現實校園生活中。
微信中大肆傳播的信息卻是虛假的新聞,更有甚者故意斷章取義、胡亂拼湊信息來博人眼球,根本不在意自己傳播的信息是否真實可信。長期接觸這樣低質量的信息,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有消極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大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通過課堂學習和討論引導他們學會明辨是非,讓他們能將充斥在微信中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合理篩選,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在低俗、落后的不良信息牽引下成為思想不健康的人。
部分大學生對使用微信的意圖仍停留在通訊和娛樂方面,但合理利用微信,對于豐富知識,獲取學習資源都有很大幫助。雖然很多大學生都主動關注教育學習類的公眾賬號,但是否真的能很好利用這些信息與知識就不得而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利用微信傳遞給學生的理念和知識也要讓學生提供一些反饋,來判定他們是否充分接受并理解了這些信息。
微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不能被忽視。網絡這一寬松自由環境,既為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也為不法分子從事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一現象需要各方面積極聯合起來,共同努力,為大學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
1.國家要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監管。政府各部門應重視網絡環境中存在的各種違法犯罪的現象。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網絡環境營造必備的秩序規范,使每一個網民做到有法可依。相關部門對微信的監督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各類不法分子大都因為覺得虛擬世界監管力度小,實施傳銷詐騙更容易得手才屢屢選擇在微信上侵犯他人的權益,針對這一現象政府更應該對其進行嚴厲的打擊,維護微信的和諧環境。
2.高校也應該是保障大學生擁有良好微信使用環境的有力推動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保障課堂教學工作順利完成,也要及時關注微信中大量信息流的導向,阻止不良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盲目流傳,通過發布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信息,引導學生做出正確選擇。微信中流動的大量信息都只是局限于娛樂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利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提升微信所傳播的信息的思想高度。不止是高校或者學院,越來越多的學生組織和社團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賬號,向大學生推送各類消息。高校應充分給予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自由,但也要進行必要的監督和引導,促進大學生之間互相傳遞健康有益的信息,實現共同進步全面發展。
大學生是祖國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研究大學生使用微信情況才能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態,為其網絡行為提供具體指導,為他們思想道德發展指引方向。傳統思政教育已無法跟上時代步伐,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的重要性,開拓思政教育新模式。通過變革教育方法,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管理,將思政教育深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讓思政教育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充滿生命力。